南北戏台双璧:全晋会馆与黄塘村古戏台的文化价值
南北戏台双璧:全晋会馆与黄塘村古戏台的文化价值
苏州全晋会馆和温州黄塘村古戏台,作为中国传统戏台的杰出代表,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还凝结了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千年传承。那么,究竟哪一座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戏台呢?
全晋会馆:昆曲文化的璀璨明珠
全晋会馆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中张家巷,原址为清代全晋会馆,其庄严华丽的中路建筑是山西商人迎宾宴客之所,见证了清代商贾文化的繁荣,而原关公像所在的大殿则代表了山西人民独特的信仰,是举行祭神及庆典活动的核心区域,代表着山西人独特的关公信仰文化。大殿现为仿古戏台小剧场。
全晋会馆的戏台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中国昆曲艺术博物馆。戏台的建筑结构典雅,藻井精美,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该内容信息量大,权威性高,对撰写文章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全晋会馆的戏台建筑精美绝伦,尤其是其藻井设计堪称一绝。藻井直径约3米,深2米,由630个木雕构件组成旋转状放射纹饰。具体为:18条324只黑色浅雕蝙蝠,18条306朵金色圆雕云朵。它们盘旋而上,汇聚在顶端中央的铜镜上。这种独特的造型结构,与四方形的戏台上下对照呼应,构成天圆地方、天动地静、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意境。更奇妙的是:当台上发出的声音聚拢在藻井中时,会反弹折射到剧场的各个方位,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作为中国昆曲艺术博物馆,全晋会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昆曲文化的传承基地。每年皇帝诞辰、国家大庆之日,农历正月半,或者同行经商财源丰厚时,会馆都要在戏台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坐北朝南的戏台,上下两层。底层为仪门和东西两侧庑廊。楼层由“伸出式”的戏台、五开间的后台,以及左右各纵联五间的厢楼组合而成。戏台底层金砖铺地,中间设置一座昆曲“曲圣”魏良辅根雕立像,浑然天成。背景为事迹介绍。仪门两侧墙壁上,悬挂木雕昆曲戏文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等。仪门北面两侧设置砖细门宕,西面额“迎仙乐”,东面额“集贤宾”。从两侧门宕可通往戏台。
黄塘村古戏台:温州戏曲文化的活化石
温州黄塘村古戏台,位于乐清市淡溪镇黄塘村,是一座有着160年历史的清代建筑。该村周氏祠堂有一座古戏台,至今已有160年历史。该戏台坐南朝北,方形平面,高度约7米,台面铺设约8米×8米的厚杉木板,清代建筑风格;前台柱阳面刻楹联“扮演就千古兴亡胜负妆点出百年离合悲欢”;后台柱阳面刻楹联“布武修文宛然经济嬉笑怒骂俱是文章”;戏台屋脊还塑有二龙戏珠、葡萄松鼠纹、戏曲人物、花卉纹等,古香古色。
温州现存541处古戏台,主要分布在村落宗祠中,反映了温州的戏曲文化传统。这些古戏台大多位于村落宗祠里,其次位于庙宇中,只有少数位于特殊的建筑如众厅、民居之中。这与温州的村落聚族而居,往往通过宗祠里的戏台演戏增强宗族凝聚力有关。
黄塘村古戏台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温州古戏台的特点。温州古戏台的建筑风格的形成历经宋元、明清两个历史时期;温州现存的古戏台多为清朝重修或重建。宋元时期,是温州戏台风格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戏台传承了较多宋朝的建造风格,用料粗大,较为古朴。明清时,温州古戏台进入发展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戏台一方面延续前朝的建造风格,另一方面融入了温州地方特色和周边地区的建造风格,还吸纳了西洋建筑风格。明代注重风水,戏台所在的宗祠或庙宇,多处在背山面水、水口收藏之处。如文成县黄凤垟王氏宗祠戏台,周边翠峰连绵,当地有名的龙溪从王氏宗祠前方流过,可谓风水宝地。清代审美要求趋向纤细、精致,戏台在细节装饰上讲究逢木必雕,多饰彩绘。
温州古戏台的装饰随处可见,最为常见的是雕刻和彩绘,题材多为戏曲人物、传说故事、瑞禽祥兽、四季花草、文字纹等。如瓯海区水碓坑十二宫戏台绘有“按图索骥”的场景,还有类似苏式彩画,书写“古文新义”“古文六种”等古书图案;永嘉县北溪杨氏宗祠戏台除了传统纹饰外,还写有大量唐代著名诗人描写女性或借女性抒发感情的诗句;瓯海黄山宫戏台、洞头东沙妈祖宫戏台和文成文坑太阴宫戏台等布满了缤纷的彩绘。温州的古戏台还有一个特点,常常可见蓝色玻璃的大量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温州已与外国交往频繁,也反映了温州工匠在选择材料时的大胆和灵活。
建筑艺术:精妙绝伦的工艺之美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全晋会馆和黄塘村古戏台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全晋会馆的藻井设计巧夺天工,不仅美观,还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黄塘村古戏台的雕刻和彩绘精美绝伦,反映了温州工匠的高超技艺。两座戏台的建筑特色各具风采,难分伯仲。
文化价值:戏曲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文化价值方面,全晋会馆作为中国昆曲艺术博物馆,承载着昆曲文化的传承重任。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全晋会馆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戏曲文物,还定期举办演出和展览,成为昆曲艺术的重要传播基地。
黄塘村古戏台则见证了温州戏曲文化的繁荣。温州古戏台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反映了戏曲在温州民间的普及程度。这些戏台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宗族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体现了戏曲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地域特色:文化交融的见证
从地域特色来看,全晋会馆体现了晋商文化和江南园林的完美结合。作为山西商人的会馆,其建筑风格既保留了北方的庄重,又融入了江南的精致。而黄塘村古戏台则展现了温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温州古戏台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周边地区的特色,甚至吸纳了西洋建筑元素,体现了温州作为沿海城市的文化包容性。
结语:各有千秋,皆为瑰宝
综上所述,苏州全晋会馆和温州黄塘村古戏台都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戏台的杰出代表。全晋会馆以精美的藻井和昆曲文化闻名,黄塘村古戏台则展现了温州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更是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缩影。因此,很难说哪一座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戏台,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曲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