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音上春晚,年轻人爱上古乐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9:4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音上春晚,年轻人爱上古乐

2023年春晚上的一曲《百鸟归巢》,让南音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起源于泉州,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南音不仅在国内外舞台上频频亮相,还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大量粉丝。许多“90后”甚至“00后”纷纷加入学习行列,通过抖音等平台分享他们的表演,让更多人感受到南音的独特魅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得南音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

01

南音的传承困境

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已有上千年历史,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南音面临着传承困境。南音的节奏缓慢,曲调古朴,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欣赏门槛较高。此外,南音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得学习难度加大。因此,如何吸引年轻人学习南音,成为传承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02

创新传播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想通过新的方式让传统南音在当代焕发新生。因此,一支发源于福建泉州,拥有独立创作、编曲、混音的南音团体——“点水南乐”乐队诞生了。该乐队由主唱郑明明与制作人R2(蔡凯东)组建,以创新的数字呈现手法诠释泉州南音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支团队除了由演奏家沈艺捷和张容盼演奏的洞箫和打击乐,还融合了三弦、二弦、爵士鼓、贝斯和合成器等。他们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数字艺术巧妙结合,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主唱郑明明说:“希望能将我理解的南音传递给大家。”

制作人R2深知古乐青睐现代科技的渴求:“最古老的音乐,就是最需要现代技术辅助的音乐。”主唱郑明明也坦言,现代音乐科技让南音得以走出小众圈层,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

于是,他们运用编曲、录音、混音等数字手段,实现了对传统南音的“再创造”,不仅在声音表现更富有层次和深度,而且在创作和演奏过程中也融入了数字技术的便捷和创新。

音乐会呈现了十余首全新演绎的南音代表作,包含南音四大名曲中的《梅花操》和《走马》,节选自现存唯一一套倍思管大谱《阳关曲》中的《西出阳关》。此外,还有《风打梨》《非是阮》《鱼沉雁查》《直入花园》等曲目。通过现场奏唱、讲述、互动三者合一的方式,在数字科技的辅助下呈现南音。

如何在编曲的过程中更好地平衡传统与创新,对于“点水南乐”乐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决心在创新中不改变任何音符,最大程度保留了“唱词、旋律、演奏法、节奏、速度、调性”等传统因素,将现代音乐编曲、录音、扩声等技术手段巧妙融入,赋予南音全新的听觉体验,听感更有层次,又留住了南音的传统韵味和所想表达的情感。

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独具南音风格的吟唱、笙簧和古等演奏,还能感受到大阮、贝斯、架子鼓等现代乐器带来的别样风味。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为观众打开音乐的无限可能。

传统南音人站在舞台中心,现代乐手则谦逊地在两侧伴奏,彰显出这场演出的核心理念:在创新中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经过两年半的沉淀与探索,他们终于全面呈现出这部融合传统与科技的南音新篇。

制作人R2说:“这不仅是对泉州南音的呈现,更是前无古人的创作尝新。希望观众能从中感受到我们对这一瑰宝的无比热爱。”

03

闽台传承合作

南音在台湾惯称“南管”。据考证,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之际,南音就随着闽南移民传到台湾,至今已有360余年,此后逐渐传遍岛内并发扬光大,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纽带。

在厦台胞、南音项目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纯祯说,懂得南音作曲规范,才知道每首曲的曲韵、撩拍、节奏,才能更好地诠释每首曲子,真正创作出一首好南曲。

从明代开始,南音便一直在厦门翔安欧厝传唱,400多年从未间断。2018年底,台湾资深南音大师卓圣翔成为欧厝“南音泥土计划”的传习老师之一,为欧厝和澳头村民传授南音技巧,培养弦乐新人,让古老南音焕发新的生机。

“当初,受卓圣翔老师邀请参加‘南音泥土计划’时,我还有些犹豫,因为南音原本只是我的业余爱好。”罗纯祯说,跟着卓圣翔老师学习南音的十余年间,她也曾赴大陆参与南音交流活动,当时大陆对南音这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对南音的热爱和对大陆南音氛围的向往,促使罗纯祯2019年下定决心来到厦门。几年间,卓圣翔、罗纯祯等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南音而奔波,在厦门地区高校首开《邂逅南音》通识课程,在厦门小东山文殊殿开设南音公益课程等。2021年,罗纯祯更是成为《世界“非遗”南音百课》传承人示范教程传承人团队的一员,并担任教学视频南曲唱腔单元讲师。

“闽南地区的南音氛围还是挺不错的,也有许多民间高手可以交流、学习。”目前在厦门,卓圣翔的另一位台湾弟子林素梅也是南音项目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林素梅2006年定居厦门,她说,厦门是闽南文化的中心之一,越来越多人选择来此发展,这有助于南音的推广与交流。

“南音也需要数字化。”林素梅创办“福建南音网”,将有关南音的乐理、乐谱、曲子、视频、理论等系统分类后汇总到网站上,以便南音文化工作者更好地查找、储存和完善资料。

如今,卓圣翔、罗纯祯、林素梅三人携手大陆好友共同致力于为厦门培养南音新秀,正如由罗纯祯作词的歌曲《闽台非遗共传承》中所写,“同样的话语,同样的音调,讲述着地方的精彩”,两岸同胞在闽南地区续写着非遗情缘。

浸润南音70年,卓圣翔创作的南音曲目数以千计。年近八旬的他认为,对南音音乐的采集、整理、演奏、教学、创作、保存及推广,已成为他的人生主线。近年来,他常奔波于厦门、泉州、福州等地,为《世界非遗南音曲库》的录制工作而忙碌着。

“有一点我比较担忧,现在即便是南音学校也没有开设作曲系或作曲班。”卓圣翔表示,在南音创作过程当中,因传统曲牌无法准确描绘歌词风格时,他也会自创新的曲牌,“但无论如何创新,依然要符合曲牌特点、遵循曲调规律”。

《南音作曲概论》一直都在卓圣翔的书籍出版计划中。他坦言,希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分享给后辈,提供一些借鉴。

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正在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和两岸合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如2023年春晚《百鸟归巢》所展现的,南音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现代科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音将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两岸的文化桥梁,继续在世界音乐史上熠熠生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