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建筑品鉴主题旅游路线推荐(经典建筑观赏)
厦门鼓浪屿建筑品鉴主题旅游路线推荐(经典建筑观赏)
鼓浪屿,这座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小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的交融。从华侨富商的别墅到殖民地时期的建筑,每一栋老房子都在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鼓浪屿的四座经典建筑,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黄家花园
黄家花园(今天晃岩路27、29、31号)原为印尼华侨黄奕住于1920年回国定居时兴建的别墅。他创办了“黄聚德堂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并向林尔嘉购买了晃岩路的中德记洋行楼房,改建为黄家花园,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整组建筑分为北、中、南三座住宅,建筑面积共4500平方米左右,呈中轴对称布置,主体建筑居中并向西后退20余米,形成东侧中心花园。
中楼建于1921年,委托上海裕泰公司建造。建筑高两层,呈现当时新潮的装饰艺术风格与南洋风格相结合的特征,造型洗练,却不显单调,富于现代感。建筑平面接近方形,一层部分四面均有回廊围绕,东面入口由两侧台阶向上进入,建筑西面外廊为半圆弧形,外侧为较低地势,自然形成阳台的感觉。整座建筑外装修全部采用洗石子饰面,施工技艺十分精湛,台阶、外廊的地面,室内楼梯连接的走廊、扶栏等都采用上等意大利白玉大理石。
南北两座楼建设时间较早,建筑的墙面结合门窗框、壁柱、拱券、山花、女儿墙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装饰细部模仿西方古典建筑,屋顶老虎窗部分设计为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性山墙面。东侧花园为仿巴洛克风格的设计,中间是内圆外方围栏构成的喷水花坛景观,中圈设圆形喷水池,外圈围栏四角设灯柱,两重围栏短柱上方摆着盆栽花卉,围栏、短柱、喷水、灯柱都采用华丽装饰,与南、北楼建筑风格相一致。
整组建筑和园林通过对早期外国人宅园的改建,在整体格局的改造中注入传统的理念,在建筑风格上既有对西方华丽建筑的模仿,也有对现代建筑新潮流的追逐,体现出鼓浪屿近代建筑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对时代流行建筑风格的追求。
廖家别墅(林语堂故居)
从兴贤宫旧址所在路口(今天的马约翰纪念广场)进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条深巷内,有一块小场地,它的西、北两侧,一座建筑面朝西,建在高台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为“立人斋”,这两座建筑就是廖家别墅。两座建筑都是建于19世纪50年代的殖民地外廊式洋人住宅,后来被闽籍实业家廖悦发购买,具体时间不详。
朝西的建筑(今天的漳州路44号),平面呈“凹”字形。建筑西面地势较低,设置了较高的防潮层,使得建筑西面主入口前设置了很高的大台阶。上了大台阶是建筑东部入口处的外廊空间,正面为新文艺复兴风格的连续圆拱外廊,外廊上部可以看到后面大面的三角形山墙。外廊空间后面是建筑矩形平面的主体部分,进入入口,中间是贯通前后的回廊,两侧是房间。这部分建筑整体覆盖在大型人字屋架支撑的屋顶之下。穿过中央的通廊,到达建筑后面庭院,其两侧是建筑后半部伸出的两翼,是比较局促的两层楼房,朝向内庭院环绕着方柱平拱的回廊。廖悦发的二小姐廖翠凤,1919年与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结为伉俪,婚房就在该建筑内。朝南的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今天的漳州路48号),也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二层高的建筑。建筑入口在首层中间的券洞内,入口上部横嵌书写着“立人斋”的牌匾。
海天堂构
海天堂构是由菲律宾华侨黄秀娘和黄念忆共同于1920年到1930年间建成的宅园,由门楼与五座建筑组成的大型宅院,总占地6500平方米。整组建筑用地购自西方人的联合俱乐部,对原俱乐部建筑进行改建并逐渐完成整组洋楼群的建设。建成后的海天堂构建筑群由四座殖民地外廊风格的洋楼和最后建成的中西合璧风格的“中楼”组成,与之前联合俱乐部建筑的别墅及沿地块边界建围墙的空间处理手法不同,改建而成的海天堂构院落,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礼制空间意向的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总平面设计。以本组建筑中最重要的中楼建筑为中心,以对面地块施光从宅(后来的黄荣远堂)为对景,建立轴线。由院门进入,门口两座洋楼(今天的福建路34号、42号)距离较近,形成狭长的空间,再向内是中楼正面宽阔的广场,形成面对重要建筑欲扬先抑的传统礼制空间序列,中楼两侧是另外两座洋楼(福建路36号、40号),形成主从关系。
海天堂构内居中的中楼(今天的福建路38号)堪称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整体风格呈现厦门装饰风格与“嘉庚风格”的折衷。这座两层建筑,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矩形平面,前面及两侧设置外廊,正面当中是作“出龟”处理的外廊空间。建筑的屋顶为岭南风格歇山屋顶,“出龟”门廊之上作重檐四坡攒尖小屋顶,屋顶飞檐作闽南传统风格的高高起翘。屋顶内部结构并非传统样式,从室内看,在歇山屋顶的正中及“出龟”前廊下各有一个木制穹窿式藻井。建筑的外墙、廊柱均采用烟炙红砖清水作法,两侧外廊钢筋混凝土额枋上作仿斗拱构件,额枋下设混凝土雀替、挂落;外廊廊柱外侧设预制混凝土宝瓶栏杆,上设栏板,作浅红色磨石子面层;屋顶屋脊、飞檐、檐口下均设预制灰塑或木雕装饰构件,做工精美。
黄荣远堂
建于1920年的黄荣远堂(今天的福建路32号)是鼓浪屿华侨花园洋房建筑的优秀代表之一。该建筑早先是菲律宾华侨施光从的别墅,1931年,被华侨黄仲训买下,将其房地产公司“黄荣远堂”办事处总部从泉州路74号迁至该建筑。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在建筑西北侧另有附楼。
建筑的平面显示,该建筑风格受曾在东南亚殖民建筑中流行的帕拉迪奥风格影响。主体建筑高三层,坐落在花岗岩砌筑带石栏杆的高台上,其正立面入口处是高两层的半圆形平面“出龟”柱廊,由四根仿塔斯干式巨柱支撑,十分壮观。顶层平屋顶的平面逐级后退,形成朝向前方的一些凉亭空间,另外建筑南角圆形平面的顶层设置了一座攒尖的西式小凉亭,这些变化共同塑造了建筑生动的天际线。建筑的柱头、檐口、门窗、阳台等各部装饰甚为丰富、精美,巴洛克的曲线式设计是常用的主题。
建筑南面是宽敞的庭园,院内为中西合璧的园林。黄仲训请人在庭院中央挖出中轴对称、具有西方园林特征的双圆形嵌套形式的水池,与主体建筑轴线相对,在水池正中放置了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太湖石,位于院门与主体建筑之间,属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庭园西侧是人工堆成的中式云墙假山,假山上建有休憩观景的两亭一榭,高低错落,曲径相通,为典型的中式园林风格。庭院中种植桉树、柠檬、槐树、榕树,并种植迎春等各种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