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肉不是“发物”,这四种肉才要当心
鹅肉不是“发物”,这四种肉才要当心
癌症是许多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鹅肉是否为癌细胞的“发物”,并提醒读者少吃四种肉,以降低患癌风险。
说到癌症,人们都会特别害怕,因为它给人带来的痛苦,真的让人非常恐惧。癌症在体内会不断生长、繁殖,甚至会逐渐侵犯其他器官,最终扩散到全身。癌症细胞主要由于DNA链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异常,产生变异的蛋白质会改变DNA结构,进而导致蛋白质变化。这种异常的蛋白质会产生一种细胞,当细胞疯狂增长后,会改变体内的环境,导致全身性恶性病变。
中国癌症高发,与吃肉有关系吗?
世界卫生组织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癌症研究中心也发表报告,证实每天摄入100克以上红肉,患癌风险会增加17%左右。这项研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素食主义者和肉类工业的争议。在中国,作为肉食消费大国和癌症高发地区,长期食用肉类被认为是导致癌症高发的原因之一。然而,癌症的成因并非单一,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同样会导致体内癌细胞滋生,积累更多毒素,危害身体健康。
鹅肉,是癌细胞的“发物”吗?
事实上,鹅肉并非直接导致癌细胞的“发物”。鹅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鹅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鹅肉被误解为癌细胞的“发物”,可能是因为部分人在食用后出现不适症状,如过敏、炎症等。这些症状与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等因素有关,并非鹅肉本身的问题。
提醒:这4种肉,少吃为好
- 加工肉类食物
加工肉类虽然美味,深受人们喜爱,但其中的添加剂和盐分含量较高,一次性摄入过多会增加患癌风险。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物质流失,有害物质产生,对身体造成伤害。建议减少食用。
- 中式咸鱼
中式咸鱼经过腌制,含盐量高,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体内与胃酸反应,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增加患癌风险。同时,咸鱼会刺激肠胃黏膜,升高血压,增加慢性病风险。
- 红肉
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被称为红肉,红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较高,脂肪含量也相对较高。国际癌症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红肉摄入与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每日摄入超过100克的红肉会导致患癌风险增加17%。世卫组织在2015年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即可能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在动物实验上已经得到证实。
- 烤肉
经常食用烤肉不利于健康。虽然烤肉美味,但炭火烧烤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长期大量食用烤肉,会增加体内肿瘤发展的风险。这些致癌物质会成为疾病催化剂,加速病情发展。
食用鹅肉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 不能与鸡蛋同食
鸡蛋富含高蛋白及矿物质,是美容护肤的圣品。但鸡蛋不能与兔肉、鹅肉等肉类一起食用。鹅肉与鸡蛋相克,同食会伤元气。为了健康着想,不要在食用鹅肉后再食用鸡蛋。
- 三高人群宜谨慎食用
鹅肉虽然比其他肉类含有更高的蛋白质,但由于属于红肉,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比白肉高,因此三高人群在春节期间即使品尝鹅肉,也应该有所控制,稍尝即可。
- 避免过量进食鹅肉
虽然鹅肉中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含量较低,但如果食用过多而机体来不及代谢、消化,会堆积在胃肠道内,从而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容易引起腹胀、恶心、上腹痛等胃部不适的现象,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导致肥胖。
少吃肉不如吃对肉,健康吃肉“四准则”
- 控制量
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吃肉也不例外。每天应该摄入多少肉才合适呢?如果是水产品类,40-75克合适,蛋类40-50克即可,如果是畜禽肉类,生肉重量在40-75克,就能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
- 注意烹饪方式
尽量少用煎、炸、烤等高温烹调方式,以免产生杂环胺、苯并芘、丙烯酰胺等有害物,长期食用有损健康。推荐使用炖肉的方式,因为炖肉鲜嫩柔软,适合老年人食用,而且小火慢炖可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 荤素搭配要合理
如果不习惯早上吃肉,可以选择中午和晚上食用。除了按照推荐量吃肉外,每餐搭配150200克蔬菜,再根据自身饭量搭配200250克谷类、50~75克薯类。蔬菜、全谷类食物和薯类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脂肪吸收,有利健康。
- 少吃红肉,常吃白肉
猪、羊、牛等红肉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过量食用会增加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红肉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0克以内。白肉包括鸡、鸭、鱼等,相对而言,脂肪含量少、蛋白质含量更高,也更利于消化吸收。尤其是鱼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控制血脂,对保护心脑血管更有帮助。需要注意的是,红肉和白肉都要适量食用,因为红肉中的铁元素是白肉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