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黻:古代礼服花纹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黼黻:古代礼服花纹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黼黻”是古代礼服上的华美花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符号。它不仅代表了古代的服饰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字源、文献记载和成语典故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黼黻”的含义及其演变。
什么是“黼黻”?
“黼黻”(fǔ fú),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其含义经历了从具体的花纹到抽象的象征意义的演变。最初,“黼黻”指的是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或泛指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多指官服。在古文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辅助君王治国之人。
“黼”和“黻”的字源解析
何谓“黼”?
“黼”是一个形声会意合体字,由“黹”(zhǐ)和“甫”组成。其中,“黹”表示与缝衣或刺绣有关,特指除单纯用针缝之外的活,如刺绣、编结等。“甫”则表示井田交叉画用,象征交叉相间。二者合一,“黹”巾绣文形如“甫”为“黼”,指白与黑相次文。
黼-小篆
黹-甲骨文
黹-小篆
本义:古代礼服上所绣白黑相间的花纹。
何谓“黻”?
“黻”同样是形声会意合体字,由“黹”(zhǐ)和“犮”(bó)组成。“黹”与缝衣或刺绣有关,而“犮”形容犬奔跑时毛发飞动的样子,象征绒绣。二者合一,“黹”巾绣文形如“犮”为“黼”,指黑与青相次文。
本义:古代礼服上所绣青黑相间的花纹。
“黼”“黻”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黼”“黻”单独使用
早期文献中,“黼”“黻”二字很少连用。例如:
《尚书·顾命》篇中三次出现“黼”字:
“狄设黼扆、缀衣”。“黼扆”是饰着黹形花纹的屏风。
“敷重篾席,黼纯”。“黼纯”是指饰着美丽花边的席子。
“王麻冕黼裳”。“黼裳”则是绣着黹形花纹的下裳。
《诗经·大雅·文王》:“厥作裸将,常服黼冔。”《毛传》解释:“黼,白与黑也。冔,殷冠也。”
《诗经·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及黼”就是金文里常见的“玄衣黹屯”。
“黻”字最早见于《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黻衣”是饰有花纹的上衣。
“黼黻”连用
“黼黻”二字在战国晚期以后的文献中较为常见。穿“黼黻”之衣者皆为天子或诸侯,显示出饰有“黼黻”纹饰的是高贵、华美的衣物。例如:
《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
《汉书·贾谊传》:“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
《后汉书·张衡传》:“士或解短褐而袭黼黻,或委臿筑而据文轩者,度德拜爵,量绩受禄也。”
“黼黻”的引申含义
“黼”“黻”以不同颜色的配合形成华丽的色彩,引申出“华美的辞藻”,用作修饰文辞。例如:
《北齐书·文苑传序》:“其有帝资悬解,天纵多能,摛黼黻于生知,问珪璋于先觉。”
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黼黻其辞,云蒸而电激。”
明宋濂《〈郭考功文集〉序》:“文学侍从之臣,亦皆博习经艺,彰露文采,足以……摅其献替赞襄之益,致其黼黻藻会之盛。”
在唐代,“黼黻”出现了使动用法,即“使华美”之意。例如:
- 柳宗元《〈非国语〉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语,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后世之耳目。”
此外,“黼黻”还衍生出华美壮丽之意: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九月桃花记》:“桃李不借力于东风,而春色必叨荣于桃李,籍以增辉万物,黼黻河山也。”
“黼黻”相关成语
因为“黼黻”一直是华美的代名词,因此与“黼黻”相关的成语也多保留着“黼黻”的华美之意。如“黼黻文章”:
- 《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杨倞注:“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原指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
“黼黻”的古今之意已相去甚远,“黼黻”原为黹形花纹,最早出现在古彝器铭文中,亦作为祭祀器物的修饰花纹。后世多用作修饰华美的祭祀礼服,因此自其出现时起就被赋予了吉祥、华美、高贵之意,也成为天子、诸侯、贵族的专用词语。有美好意蕴的词语都有着较强的活力,“黼黻”在其原意的基础上不断派生出“黼黻文章”“黼黻皇猷”“黼国黻家”等词,更成了华美、礼服、辞藻、爵禄、辅佐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