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沸散:华佗的神药与古代麻醉术的传奇
麻沸散:华佗的神药与古代麻醉术的传奇
麻沸散,这种由华佗在东汉时期创制的古代中药,被誉为最早的全身麻醉剂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曼陀罗、川乌、草乌等,这些植物含有生物碱类物质,可以影响神经系统,达到麻醉效果。虽然如今已无法在现代医学中应用,但它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麻沸散的发明背景与成分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的医学成就主要有: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开创外科手术新天地(可刮骨、可开颅)、创立仿生健美操(五禽戏)、编写医学专著《青囊经》等。
麻沸散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华佗传》中。传说,华佗曾经为一名骨头断裂的伤者进行手术,当时伤者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得知伤者是自己喝多了酒,一不留神从楼梯上摔下导致的骨折。华佗联想到可能是酒精麻痹了伤者。又一次,华佗的一位小邻居在庭院里玩耍时误食了一株白色的臭麻子花,之后就昏迷了一个多时辰。根据这两个特殊经历,华佗最终研制出能让手术患者暂时失去知觉的药物——麻沸散,让患者饮下麻沸散麻醉后对其“剖腹断肠”“缝腹膏摩”,并能起到“一月之间,即平复矣”的治疗效果。事实上,麻沸散是臭麻子花与煮沸的酒混合而成的手术麻醉药。
“麻沸散”中的臭麻子花其实就是曼陀罗花,它是茄科曼陀罗属的植物。曼陀罗又叫曼荼罗、曼达、醉心花、洋金花等,在我国各地均有一定的分布。曼陀罗全草都有毒,以果实尤其是种子毒性最大。曼陀罗一般在食用后半小时出现中毒,最快的20分钟即可出现中毒症状,最迟也不会超过3小时,症状一般在24小时内逐渐消失或基本消失,严重者在24小时后进入晕睡、痉挛、发绀,最后昏迷死亡。其实早在古代,就有人使用曼陀罗的种子来制作蒙汗药,实际上曼陀罗也是一种在镇静和麻醉方面效果很好的中药材。因为曼陀罗兼具了药用以及毒性的作用,因此大家在其食用上需格外谨慎。
曼陀罗的功效与作用如下:
1.镇咳平喘。曼陀罗含有镇痛麻醉成分,能够治疗各种咳喘症状,尤其是对无痰或痰少的情况。
2.止痛。曼陀罗中的镇痛麻醉成分能够治疗脘腹冷痛、风湿痹痛、跌打疼痛等,同时还可用于外科麻醉。
3.定惊解痉。曼陀罗常与天麻、全蝎等药物同用,可治疗癫痫和小儿慢惊风。
4.改善肠胃不适。用新鲜曼陀罗叶子泡在热水中制成茶可帮助治疗肠胃不适。
5.治疗关节炎和风湿病。用新鲜的曼陀罗叶子、花朵和种子捣成糊糊敷在相关部位就能有效缓解疼痛的神奇功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曼陀罗有毒,体弱和外感风寒以及青光眼和高血压的人群禁止服用,否则会加重对肝、肾的影响,于身体健康不利。另外内服时一定要事先咨询医生,注意用量,避免因服用不当引发严重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麻沸散在古代医学中的应用
麻沸散的发明,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华佗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外科鼻祖”。在古代,麻沸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如骨科手术、腹部手术等。据记载,华佗曾使用麻沸散为关羽刮骨疗毒,展现了其卓越的麻醉效果。
在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尚有针砭、按摩、猪膏外用、醪药、手术等多种外科疗法。到了汉代,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中医外科医学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全书有9910字,抄录于一高约0.24米、长4.5米长卷之后5/6部分,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后世外科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治疗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等病的辨治体系和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号称外科鼻祖的华佗可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的人呢。《后汉书》中已有明确的记载。至于用葱管导尿,则比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了1200多年。
麻沸散与现代麻醉技术的对比
麻沸散作为古代的麻醉药,为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麻醉技术和药物,但是古代医学的智慧和贡献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在中世纪的欧洲,麻醉还没发明的时候,外科医生做手术之前,先用棍棒敲晕病人,简称“棍麻”。除此之外,医生们还尝试将病人“冷冻”“放血”“大量饮酒”等方法,让病人失去意识来进行性手术。可想而知,当时的手术对于病人而言无疑是一种酷刑,更像是 “闯关”,能不能活着,全靠运气,因为当时的手术死亡率一度高达60%!
相比而言,在古代中国的三国时期,被誉为“外科圣手”的华佗则显得文明很多。据记载,华佗使用“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起到了很好的麻醉效果。遗憾的是,“麻沸散”的具体组方失传了。
1846年10月16日,莫顿医生在麻省总医院园顶大厅演示了乙醚麻醉下手术冶疗,病人一个小时的手术平稳度过,术后醒来也不觉得疼痛。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标志着近代麻醉学的开端。1847 年,快速起效和较强镇痛的氯仿被发现。1898年8月16日,德国医生奥古斯特•布劳首次使用可卡因进行脊髓麻醉,是麻醉学发展史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 世纪末,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发明,使得麻醉医师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病人的呼吸状况和氧气供应。20世纪50年代,随着麻醉监测技术不断发展,麻醉医师能够实时且精准地了解病人的血压、心率、脑电、氧合和麻醉深度等参数,及时调整麻醉药的用量,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麻醉药物的蓬勃发展,不断更新迭代,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依托咪酯、七氟烷等药物都各自展现出其独特优势,这些新型麻醉药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大大降低了麻醉过程中的风险。病人生理状态的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压、心脏超声等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实时了解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麻醉医师会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来制定具体化适合病人的麻醉方案,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经过了近两百年的发展,麻醉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围手术期的综合学科,现代麻醉学也不仅限于手术室内的工作,麻醉门诊的开诊、手术室外的无痛化医院建设、手术后的病人的监测诊疗等等都是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日前比较推崇的新医疗模式MDT下,麻醉医生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不仅会“麻”好病人,还会“治”好病人!
麻沸散的现代意义
麻沸散的发明,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的智慧,也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麻醉药物的研发,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代麻醉剂的启发。同时,麻沸散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医者对人体生理和药物作用的深刻理解,这种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现代医学工作者学习。
虽然麻沸散的具体配方和制作方法已失传,但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它不仅是古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探索生命科学、追求医疗进步的见证。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份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智慧,推动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