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药物不良反应如何处理?这些情况需立即停药
遇到药物不良反应如何处理?这些情况需立即停药
药物不良反应是很多人在用药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面对不良反应,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过度恐慌。那么,当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时,到底该不该立即停药?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停药
轻微不良反应
轻微不良反应通常指的是头晕、头痛、口干、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乏力及困倦等症状,程度较轻,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这类反应大多发生在刚开始用药时,患者的身体一般能耐受并自行缓解,通常无需减量或停药。
有些轻微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服药方法来避免。例如,有些患者空腹或餐前服用降血糖药二甲双胍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食欲减退等症状,调整为餐后或随餐服用后,这些不适通常会消失;有些患者服用氯苯那敏后感觉困倦,如果患者需要从事高空作业或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将服药时间调整为睡觉前可以缓解困倦感。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看似轻微的不良反应也可能预示着严重问题。比如,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肌肉疼痛或肌无力,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否则可能造成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严重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剧烈的头晕、头痛、胸闷或腹痛,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大范围的皮疹或红斑,以及出血或晕厥等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携带所有使用过的药物前往医院,详细告知医生或药师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救治。患者切勿自行处理,以免延误救治时机。一旦明确诊断,患者应牢记今后不要再使用该药物,千万不可大意。
隐匿不良反应
有些不良反应患者可能一时难以察觉,只能通过检查或检验设备才能发现。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贫血或肝、肾损伤等。对于这些隐匿不良反应,患者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时控制。
药物的不良反应复杂多变,有时可能与新发疾病相似,当患者无法自行判断时,建议及时寻求医生或药师的帮助,以便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
如何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伤害
选对药,用对药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建议到正规医院、诊所就诊,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检验、检查等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果自行到药店购买非处方药,建议在执业药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症状选择有效的药物。切勿盲目用药,不要轻信广告宣传或朋友推荐,因为每个人的病情都是不同的,适合别人的药物不一定适合自己。对于药物的选择,一定要听从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患者用药时需遵从医生或药师交代的用量,切不可自行随意调整。有些人急于求成,自行增加服药剂量,这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有些人则因担心不良反应而自行减少剂量,这样做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延误病情。此外,患者还需遵从医生或药师交代的用法用药,比如给药时间(晨起服、睡前服、餐前服、餐时服等)、给药间隔(某些药品不能同时服用)、给药疗程(连续服药的时间)等。例如,某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餐后服用可以减少胃肠道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世界上没有能“包治百病”“无毒无害”的药物,大家千万不要听信一些小广告或小道消息就无根据地长期自行用药,甚至长期自行服用多种药物。要知道,合并用药的数量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就越高。
仔细阅读说明书
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服用利福平会导致大小便、唾液、痰液、泪液呈橘红色,如果仔细看过说明书,就会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当自己弄不懂说明书上的内容时,可以求助医生或药师。
“特殊”人群要小心
到医院就诊或到药店购药时,需要将以下具体情况如实告知医生或药师:是否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家族过敏史,是否属于特异体质,是否有肝脏、肾脏等疾病,是否怀孕,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等。千万不要有所隐瞒。
“特殊”药物要小心
有些药物可导致光敏反应,比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期间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日晒。若需外出,应使用防晒霜,并穿长裤、长袖上衣和戴墨镜。
有些药物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要进行皮肤敏感试验(皮试)。如果在皮试前使用过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或氯雷他定等),应及时告知医生或护士,避免影响皮试的准确性。皮试期间,患者应坐在皮试专用座位上,不可提前自行离开,以免发生过敏反应时耽误救治。“特殊”药物有特殊注意事项,只要严格遵从医生或药师的用药指导,就可以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
联合用药要小心
某些疾病治疗时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比如各种活菌片,常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腹泻、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但其比较脆弱,容易失效;当活菌片与抗生素合用时,由于抗生素能抑制活菌的作用,活菌片可能减效;而铋剂(枸橼酸铋钾和铝酸铋等)、鞣酸(鞣酸蛋白片和鞣酸蛋白酵母散等)、药用炭及酊剂等能抑制、吸附或杀灭活菌,活菌片一旦接触这些就可能失效。因此,活菌片与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时,应间隔2小时以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