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靛颏儿:红喉歌鸲的形态特征与饲养指南
红靛颏儿:红喉歌鸲的形态特征与饲养指南
红喉歌鸲,别名红靛颏儿、野鸲、红点颏、红脖儿,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的鸣禽。在中国,它们主要栖息于东北、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平原灌丛和溪流附近,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观赏鸟之一。
红喉歌鸲为地栖性鸟类,常栖息于平原地带的灌丛,芦苇丛或竹林间,更多活动于溪流近旁,多觅食于地面或灌丛的低地间。鸣声多韵而悦耳动听,晨昏鸣唱最多,是较难驯养的软食鸣禽。新捕获野鸟表现烦躁不安,惊而拒食,需要扎结翅羽驯养,并给以较黑暗而安静的环境,耐心的填饲或诱食,使之逐渐习惯于人工饲养环境和人工饲料,通常1周后才能适应。
基本信息
- 科目分类:鹟科
- 生存环境:灌丛
- 颜色分类:褐色、红色
- 性情分类:鸣禽
- 最大体型:17cm
- 迁徙类型:候鸟
- 寿命年限:12年
- 适宜温度:20℃±10℃
- 食物饲料:杂食
形态特征
头体长13-17cm,重22-26克。成年雄鸟上体呈现橄榄褐色,头顶和额部棕褐色,翅羽及尾羽暗褐色。眉纹规整,自嘴基伸展至眼后方为白色。眼先及颊均为黑色,颏和喉赤红色,腹部近于纯白色。嘴壳暗褐色,近嘴基部色淡,足趾略近角黑色。我过通常单笼饲养雄鸟,供作玩赏其鸣唱。
生活习性
野性较强,较难驯化。野鸟结扎翅羽后用绳索系于颈部,置于架上驯养,以活虫诱食效果很好。过度烦躁不安的个体,也可在体羽上喷水少许,有利其安静和加快驯熟。
饲养方法
其饲料以百灵鸟混合粉料加入生肉末,以水调成糊状饲喂,每天加饲昆虫3-5条。人工饲养中的红喉歌鸲甚喜水浴,在正常情况下,室温15℃以上,每天供给1次浴水,应控制在体羽洗湿而不过寒为度。此鸟在笼养环境中,常因粪污粘结足趾而活动不便,甚至使趾爪腐蚀脱落,故需保持日常环境及体表清洁,勿使足趾及体表被粪污染。
雌雄分辨
雌鸟颏和喉部略近白色。老年雌鸟颏及喉部略染粉红色,胸部砂褐色,眉纹棕白色而不如雄鸟明显规整,其他部分体表羽色近似雄鸟。
繁殖方式
因中国玩赏习惯只限于雄鸟鸣唱,很少饲养雌鸟,故尚无成对饲养红喉歌鸲进行其繁殖育雏的研究工作。野生情况下繁殖于4-6月,巢椭圆形,由杂草、枯叶、细根等构成,一侧有出入口,巢内垫以细草及纤维等,巢置于地面草丛间。每巢4-5个卵,卵壳呈略灰的蓝绿色,或具赤红色点斑。
本文原文来自sbik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