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主动融入、志愿服务:老年人这样建立新社交圈
培养兴趣、主动融入、志愿服务:老年人这样建立新社交圈
退休后,如何避免孤独、融入新环境、建立新朋友圈?这是一道摆在许多老年人面前的现实课题。北京社区报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分享了老年人如何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主动融入新生活、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成功克服孤独感,开启人生新篇章。
老年人退休后回归家庭,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朋友圈也发生了变化。加上心态不积极等原因,生活半径越来越小,甚至逐渐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如何寻找新朋友,建立新的朋友圈?
兴趣帮她找到良师益友
“让自己忙起来,老年人得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年过六旬的宋如义是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小关社区居民,老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随着智能手机使用越来越普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宋如义越来越感觉不便,便开始跟着社会组织学习。疫情期间,她使用智能手机享受到不少便利,网购、上传志愿服务图片、组织社区合唱团开展“云歌会”,还帮着邻居下单买东西,“我给邻居们演示如何在网上拼团,我跟他们说其实操作很简单,有的邻居表示想学但苦于没人教,我就把我会的教给大家。大家因为网上‘冲浪’这一兴趣点,找到了自己的圈子。”
如何选择兴趣点?67岁的赵淑青说,要结合自己的长处。在选择兴趣爱好的时候,先了解一下自身的长处,自己是对书画兴趣大一些还是对一些舞蹈、唱歌、太极拳、旅行更有兴趣,当然了也要结合一下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了兴趣爱好,就要慢慢地融入,前期要给自己制定计划,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成为习惯,再慢慢地扩展、深入。
“找到同好,加入他们。”于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因为文体社团的社交,要比纯粹的陌生人社交更加让人接受,有时参与一个感兴趣的社团或聚会,很可能会遇到一个有趣的朋友。
要生活得更主动些
“我是一名北漂老人,来京只为了带小孙女。现在,在这里我有朋友、有圈子,但刚来的时候,一切并不美好。”69岁的张凤英说,她说话有些口音,许多邻居都听不懂,自己也着急。好在楼下邻居也有一位老年人,天天带着孙子就和她搭话,这样一来二去,她有了异乡的第一个朋友,两人经常互送美食,带着孩子到公园打卡。在新朋友的带领下,她又走进社区广场舞的圈子,并加入其中,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了。“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组织,大家带着我去赶集、参加京郊游,玩得老好了,自己的心情都开阔了不少。”
“好多老年人心情不好就是感觉自己可有可无,在孩子面前还没有存在感,我建议老年人多出去走走,主动融入新生活中,多做些让自己高兴的事。”张凤英说,“退休后,除了带娃、照顾老人,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用看电视、刷手机等来打发时光,但这并不是生活。真正的生活需要有朋友,和朋友共处能让生活变得有趣。”
她认为,作为新时代的老年人,要有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要主动出击拓展新的朋友圈,当然也不能为了找寻朋友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而走进新圈子的场所有楼门院、社区小公园、社区活动室、老年大学等。
找不到朋友圈 不妨来当志愿者
“不是老人很难理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与影为伴的孤独。我结对的老人多是丧偶独居,因为我本人也属于这种情况,作为过来人,我更理解身边有个圈子,有无话不谈朋友的重要性。”家住朝阳区的王玉荣说,他们楼里有几位高龄、独居的老人,像她一样稍微年轻的“小老人”与这些“老老人”结对,每天不定期敲门走访,为老人们提供代买、聊天、理发、晒太阳等助老服务,以及教老人唱歌、学智能手机等文娱服务。
老人说,老伴去世的一两年里,是她最难熬的时期。因有志愿者的陪伴与关爱,让她逐渐走出来。从志愿者身上获取力量,她也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继续发挥余热。这个过程,不仅有了朋友,实现自我价值,还收获了快乐。“没有朋友,没有圈子,来,先当志愿者吧,不离家、不离群、不离圈。”
老年人应学会多说“我要”
退休后,老年人如何开拓新的朋友圈?北京君心善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祝赫表示,如果您目前连一个工作之外的生活圈都没有,不妨就从现在开始留心经营。老年人应学会多说“我要”。尽管有人很享受独处,但长期不去结交新朋友,确实会影响身心健康。通过学着说“我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要出门走走、我要多和朋友交流、我要去学习新技能等。
网友“小e”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老年人要学会用肯定、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就能感受到更多善意。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容易结交新朋友。老年人在退休后应该树立“第二青春”的意识和“精彩人生从60岁开始”的理念,“换一条跑道”继续前进,不仅知道如何寻找圈子,筛选圈子,还得学会进入圈子,做个健康快乐有为的老人。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社区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