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女字旁汉字背后的故事:从文化记忆到性别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06: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女字旁汉字背后的故事:从文化记忆到性别变迁

“女”字,这个简单的象形符号,不仅是中国汉字中一个常见的偏旁部首,更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记忆与性别观念的变迁。从甲骨文中的原始形态,到现代汉字中的各种演变,每一个以“女”字为偏旁的汉字,都在诉说着一段关于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的悠长故事。

01

从“姒”到“始”:女字旁汉字的起源

在甲骨文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姒”与“始”这对同源字的最初身影。它们的分化历程,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中的一个微观缩影,体现了古代汉语从象形到会意、形声等复杂演变规律。

“姒”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与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首领或贵族女子相关,是上古时期夏朝开国君主大禹之妻的姓氏,亦用作对古代贵族妇女的尊称。从字形上看,“姒”字上部似“女”,下部“以”则可能象征手持权杖或仪仗,整体寓意着女性的高贵与权力,反映了早期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可与尊重。

“始”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女之初也”,本意指女性的初始状态或最初阶段,后引申为开始、起源的意思。从字形演变来看,“始”字同样源于“女”字旁,右侧部分“台”(古文字形似“始”的右半部分)可能象征着祭坛或高台,暗示了与原始宗教仪式或重要事件开端的关联。

随着时间的推移,“姒”与“始”这对同源字逐渐分化,展现了古代社会性别角色认知的变迁。从“姒”字的特指到“始”字的泛化,反映了古代社会性别角色从特定阶层的女性象征向更为普遍、中性的“开始”概念的转变,体现了社会性别观念的微妙调整。

02

“娇”的演变:从高大美丽到民间俗字

“娇”字的演变历程,为我们揭示了女字旁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变迁。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具有身材高大且美丽的意思,它还是延续了“乔”原先的含义。这个汉字的偏旁从女,从乔,最初就用作女子的专门名字。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乔”这个字演变为“骄”,意思就是“六尺高的马”。在上古时代,“乔”的发音有两种:一个是jiao;另一个是qiao,这些例证可以在《诗经》中找到一些。“姣”比“娇”出现的时间要早些,娇是姣的转注字。实际上,从音韵学原理来说,“佼”和“姣”属于同一个词,它们都是同源字。此外,“娇”和”枖”(它是夭的古字)也属于同源字,声韵可以相通。

“娇”这个字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在六朝以后,如《玉篇》,发音为“居摇切”。到了唐代以后,《正字通》对这个字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发音为“骄”,还引用了诗人李峤的诗句“飞花随蝶舞,艳曲伴莺娇”。可见唐代时期的词典比起前代完善和充实了很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音韵学史料。到了宋元以后,“娇”这个字普遍出现在各类书籍,甚至戏曲小说中,成为了经常见到的民间俗字。

03

女书:女性的文字,女性的叙事

在父权文化影响下,许多与“女”字相关的汉字带有贬义或歧视性含义,如“娼”、“婊”等。然而,中国女性并没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沉默,她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女书。

女书,狭义上指具体的女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女性文字,流传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湖南省江永县流域。据传,当地“一语二文”。男人使用方块字,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劳动妇女便自创出一套文字系统,称之女书。

女书非常奇妙,自成一套系统。它是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音节表音文字”,以一个字符代表着一组同音或近音字,靠读诵得知全意,这与以语素为单位的方块字大不相同。看起来为斜体,呈“多”字形,如柳枝飘然,也如剑锋锐利。

女书作品大多七律或五律,属于歌堂文学,“读纸唱扇”、以口唱心。她们写下被剥夺了权利的愤怒:“因为封建不合理,世世代代受煎熬;做官做府没资格,学堂之内没女人。”她们记录封建婚姻对女性的戕害:“终身大事由父母,自己无权配婚姻;多少红颜薄命死,多少终身血泪流。”

04

“先生”的变迁:从性别平等到西方话语霸权

“先生”作为现代中国称谓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日常社会交际中起到重要作用。颇为吊诡的是,对于这一使用频率如此高的概念,其确切内涵却存在巨大争议。一方面,大众将“先生”概念视作“男性”专有称谓,并认为此乃不言自明的“常识”;另一方面,在一些正式场合,“先生”成为部分杰出女性的称谓。由此常常引起社会上的轩然大波:男性天然可称“先生”,而女性只有杰出者才有资格称“先生”,这岂不是性别不平等的重要例证?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女性是否称“先生”就曾引起讨论。1986年,阿甲在《写在〈四世同堂〉获奖时》一文中称老舍夫人为“胡絜青先生”,这一用法就引起部分读者的疑惑。21世纪,语言学界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周有光指出,称女性为“先生”存在混淆性别、重男轻女、用词混乱三大问题。李远明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应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先生”义项中增加“道德文章兼备而年寿已高的知名女性”。邢福义同样对女性称“先生”持正面意见,他认为称女性学人为“先生”是对男性本位社会形态的冲击。陈慧通过调查统计指出,国人对女性称“先生”的分歧较大,呈现出文化程度越高,认可程度越高的趋势。陈满华、陈光指出称谓背后的“性别尊卑感”,并强调称女性为“先生”破坏了当代汉语称谓系统内部自足和自洽。

05

重新解读:打破偏见,赋予新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重新解读女字旁汉字,打破传统性别偏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正如女书所展现的那样,女性的文字和叙事不应被遗忘或边缘化。我们应该鼓励更多人了解和研究女字旁汉字的演变历程,从中汲取文化智慧,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女字旁的汉字,不仅记录了汉字的演变历史,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变迁。从“姒”与“始”的同源分化,到“娇”字的演变历程,再到女书这种独特文字的诞生,每一个汉字都在诉说一个关于性别、权力与文化的故事。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些汉字,打破传统偏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推动性别平等与文化传承的和谐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