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日友好医院40年:从友谊之花到医疗航母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日友好医院40年:从友谊之花到医疗航母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中日友好医院应运而生。作为中日两国友好合作的结晶,这所医院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友谊,也肩负着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40年弹指一挥间,中日友好医院从最初的朝阳区第三医院,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医院,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01

医疗技术:站在世界医学前沿

中日友好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追赶世界医学前沿,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2020年,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组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围绕呼吸道相关疾病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提升了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还为全球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

同年,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在中日友好医院揭牌,聚焦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点病种,创新中西医协作模式,开展中西医临床攻关。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医院的特色和优势,更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

在病毒性肺炎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带领团队取得了重要突破,明确了病毒性肺炎的流行规律和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医院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是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

02

学科建设:打造医学人才高地

中日友好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疼痛学科和中西医结合学科尤为突出。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个独立建制的疼痛科,拥有2万余名疼痛专科医生,中日友好医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指出,尽管疼痛学科已取得显著发展,但仍面临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等挑战。为此,医院积极构建疼痛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疼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疼痛诊疗服务水平。

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医院更是走在前列。李平教授作为首届“岐黄学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她创建了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搭建了肾脏药理研究平台,建立了13种实验动物模型用于复方中药的现代研究。在她的带领下,团队研发的医院制剂为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16年,“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更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03

公共卫生: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中日友好医院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从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到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再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医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医院先后组建6批医疗队,共计164人奔赴武汉疫情一线。在重大疾病防控和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中日友好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展现了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过硬的专业素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

此外,医院还承担了“健康快车”任务,开赴“老、少、边、穷”地区,行至全国28个省份、110多个地区、179个站点,为近20万名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治疗,帮助他们重见光明。这些行动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传递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04

现代化管理:创新服务模式

中日友好医院在现代化管理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2004年,医院在北京市率先开展“365天无假日门诊”,2011年又全面启动夜间门诊和夜间医技检查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医院全面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实行护理垂直管理,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化医学人才教育体系,打造国家级大器官移植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日友好医院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