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生如何表达对学校的感激?
“双减”背景下:学生如何表达对学校的感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该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年来,“双减”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校活动中,这为他们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提供了新的契机。
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案例
凯斯西储大学(CWRU)的精神委员会主办的“万圣节糖果爬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活动通过让教职员工在万圣节期间向学生发放糖果,创造了一个欢乐的校园氛围。参与的教职员工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置糖果,或者通过更具互动性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种活动不仅让学生们重温了传统的“不给糖就捣蛋”的乐趣,也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来自教职员工的关心与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校园的归属感。
此外,CWRU还计划制作一张校园内所有糖果发放站的地图,方便学生们在活动中自由探索。这种细致的安排不仅提升了活动的参与度,也让学生们在享受节日乐趣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们不仅能够结识新朋友,还能与教职员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校园的社区感。
学校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参与校园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阿肯色大学的“改变世界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24年的活动中,723名志愿者共计贡献了1690小时的服务,产生了约56497.63美元的经济影响。这一活动通过组织多样化的项目,如在当地公园和非营利组织中进行志愿服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参与者不仅能够为社区贡献力量,还能在服务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例如,一位志愿者在活动中分享了他在骑行比赛中为选手颁发奖牌的经历,表示这种参与让他感受到与社区的紧密联系。
西雅图大学的社区参与中心则通过其20年的发展历程,致力于促进大学与当地社区之间的联系。该中心的旗舰项目“西雅图大学青年倡议”强调为年轻人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教育和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功。通过与社区合作,学生们不仅参与到实际的服务项目中,还能在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此外,社区参与中心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这些校园活动的心理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往往会感受到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保持动力。同时,参与活动的学生也更容易建立起友谊和社交网络,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研究表明,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得更为积极。
表达感激的具体方式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如社团、志愿者服务、演出和比赛等,展示对学校的重视和热爱。
尊重师长和同学:通过礼貌和友好的态度,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努力学习:珍惜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回馈学校: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母校,如捐款、担任校友导师等。
这些行动不仅能提升个人素质,还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正如“双减政策”所倡导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学生不仅能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深厚的联系,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校园社区。
总结与展望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校活动中,这为他们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学生不仅能增强归属感,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深厚的联系,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校园社区。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感恩和关爱的校园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