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铁吸收率是植物性铁6倍,这样补铁更科学
血红素铁吸收率是植物性铁6倍,这样补铁更科学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氧气运输、红细胞形成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食物中的铁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它们在吸收效率、来源以及对人体的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吸收效率的差异
血红素铁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如红肉、肝脏等,其吸收率高达20%-30%。它可以直接被肠黏膜细胞吸收,不受其他食物成分的影响。而非血红素铁则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吸收率仅为5%-10%。其吸收易受植酸、多酚等物质抑制,但维生素C可促进其吸收。
食物来源的区别
血红素铁富含于动物肝脏、肾脏、心脏及禽类胗子等深红色部位,以及各种动物血液。而非血红素铁则常见于豆类、坚果、全谷类等植物性食物和蛋类。
对人体的影响
血红素铁能有效治疗缺铁性贫血,具有高生物利用度且无明显副作用。它参与氧气运输、红细胞形成、含铁酶活性调节等重要生理功能,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此外,血红素铁还有助于延缓衰老,保护器官免受损伤,减缓肾衰竭和高血压的发展。
非血红素铁虽然吸收率较低,但通过合理搭配饮食(如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食),可以提高其吸收利用率,同样有益于补铁。例如,菠菜等绿叶蔬菜富含非血红素铁,但同时也含有抑制吸收的草酸。因此,食用时可以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等,以促进铁的吸收。
如何科学补铁
荤素搭配: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高,是补铁的重要来源。同时,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也不可忽视,通过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吸收效率。
维生素C的协同作用: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因此,在摄入含铁丰富的植物性食物时,最好同时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避免抑制因素:咖啡、茶中的多酚会抑制铁的吸收,因此在摄入含铁食物时应避免同时饮用。此外,大量钙的摄入也会干扰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因此在补铁时应注意钙的摄入时间。
特殊人群的补铁策略:儿童、青少年、孕妇以及月经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较高。儿童每日需要7-10毫克的铁,青少年则需要11-15毫克。成年男性每日需摄入8毫克铁,而成年女性则需要18毫克。停经后的女性需求量会降至与男性相近,每日约需8毫克。
通过科学的饮食搭配和合理的补铁策略,可以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保持身体健康。无论是血红素铁还是非血红素铁,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提高其吸收利用率,满足身体对铁元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