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致蛇类活动频繁,多地发现大蛇,专家详解防范要点
高温致蛇类活动频繁,多地发现大蛇,专家详解防范要点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蛇类开始频繁出没。近期,我州各地公安、消防部门连续接到多起与蛇有关的报警。例如,在建水县青龙镇,一条2.7米长的眼镜王蛇闯入村民家中;在石屏县坝心镇,河道里发现一条3米长的眼镜王蛇;在红河县,一条2米多长的缅甸蟒偷吃村民的鸭子;在个旧市蔓耗镇,更是接连发现两条缅甸蟒。
这些事件表明,高温天气下,蛇类的活动范围和频率显著增加。蛇作为变温动物,其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温度过高时,蛇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出现“中暑”的情况。例如,杭州的一条蛇在高温天气下“中暑”,瘫在地上一动不动,张着大嘴散热。此外,蛇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如地面温度达到60℃以上时,蛇在这样的地面上爬行1~2分钟就可能导致死亡。
为了应对高温,蛇类会采取各种避暑措施。它们通常会寻找阴凉处或水体来降温,以保持适宜的体温。例如,体型较小的蛇更倾向于躲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白天在此吸收热量,夜间则可以保持体温。蛇类还会利用自身的感官,如热感器、嗅觉和视觉,来定位猎物并在高温环境中寻找食物。
不同种类的蛇对高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蛇活动的最适温度范围是1830℃。低于10℃时,蛇活动受限;高于40℃时,蛇就难以适应,不少蛇常因耐受不了高温而死亡。有些毒蛇耐寒性强,如极北蛙蝮蛇在23℃尚可在洞外活动;有的毒蛇耐热力强,如眼镜蛇可在40℃的高温中泰然自若。
蛇类的这些避暑行为和温度适应性,不仅体现了它们的生存智慧,也提醒我们在高温天气下要格外警惕蛇类的活动。为了预防蛇类侵扰,专家建议:
- 保持房屋周围环境整洁,修剪草坪,避免堆放柴火或树枝。
- 避免在家中存放可能吸引蛇的食物,如小动物。
- 堵塞可能成为蛇藏身之处的洞口。
- 如果发现蛇类,不要试图捕捉或杀死,应立即报警求助。
如果不慎被蛇咬伤,应立即远离被蛇咬的地方,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保持冷静,避免慌张、激动,尽量全身完全制动,尤其受伤肢体制动,可用夹板固定伤肢以保持制动,使用门板等担架替代物将伤者抬送到可转运的地方,便于尽快将伤者送到医疗机构。呼叫120,尽快将伤者送去医院。医生强调,如果不慎被蛇咬伤,切记要尽快送至医院,不可等待症状发作再想到送医。例如神经毒性症状发作可在数分钟内出现,一般不超过6小时,类似罗先生咬伤后7小时就医,情况已十分危急,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神经毒类咬伤患者,其神经功能恢复可能需数天甚至长达数周。
了解蛇类的避暑行为和生存策略,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些野生动物,还能帮助我们预防蛇类侵扰,确保自身安全。在高温天气下,我们应当更加谨慎,避免与蛇类发生意外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