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诊疗新进展:新指南发布,创新药物带来治疗突破
继发性高血压诊疗新进展:新指南发布,创新药物带来治疗突破
近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分享了关于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评估和最新诊疗进展的专业见解。她强调,继发性高血压的早期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肾性、内分泌性以及睡眠呼吸疾病等方面的筛查和诊断方法。通过详细的讲解,卜培莉教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建议,助力提高继发性高血压的诊疗水平。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5%~10%。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继发性高血压在去除或控制病因后,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诊疗进展
筛查和评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多个专业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强调,应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指南指出,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以及有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因筛查。筛查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动态血压监测也是重要手段,白天平均收缩压≥135 mmHg或24小时平均收缩压≥130 mmHg可能提示高血压。
诊断标准
2024年最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和心血管风险分层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南指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心血管风险分层则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合并症,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最新研究显示,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对于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高血压,新一代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在难治性高血压或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中,以baxdrostat为代表的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可大幅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总体安全性良好。
此外,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作为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逐渐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虽然RDN技术在降压幅度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其作为有创治疗手段,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专家观点
卜培莉教授在大会上强调,继发性高血压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是提高整体高血压控制率的关键。她建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年轻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控制不佳患者的筛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继发性病因。同时,针对不同病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在2024中国高血压年会上也指出,创新药物和技术为高血压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RNA干扰药物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原的合成,导致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降压效果显著。这类药物治疗效果维持时间较长,1次给药可获得长达3个月至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疗效,有望改变高血压的治疗格局。
总结
继发性高血压的规范化筛查和治疗对于提高整体高血压控制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的发布,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将更加科学规范。同时,创新药物和技术的应用,为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继发性高血压的诊疗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