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功效、用量与副作用
肌酸:功效、用量与副作用
肌酸是健身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营养补充品之一,科学证实对增加肌肉量、提升力量和改善运动表现有显著效果。本文将全面解析肌酸的功效、用量和副作用,帮助你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肌酸以达到最佳健身效果。
肌酸在多项研究中经科学证明其好处。但是肌酸的功效究竟是什么,它又能如何帮助健友们达到健身目标呢?
本文将带你了解:
肌酸是什么?
肌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化合物,与氨基酸具有相似的结构。肌酸存在于牛肉、猪肉和鱼肉等食物中,并由人体器官肝脏、肾脏和胰腺中生成。
大约 95% 的身体肌酸储存在骨骼肌中,平均 70 公斤的男性可储存约 120 克。若补充肌酸,则可储存约 160 克。
身体每天会分解约 1-2% 的肌酸。为了替换已分解的肌酸,身体可以从氨基酸中合成肌酸,或是从肉类产品中获取肌酸。
人体需要大量的肉和鱼才能获得足量的肌酸。例如:450 克未煮熟的牛肉提供 1 克肌酸。因此,通过营养补充品的方式增加肌酸,是相对便宜又有效的方法。
肌酸如何提供人体能量?
人体内的肌酸会和化合物磷酸原结合,形成磷酸肌酸(PCr)。当我们从事爆发性运动(例如深蹲或短跑冲刺)时,身体使用肌酸制造 ATP 以获得能量。
我们在高强度运动中表现的能力取决于肌肉是否有供应 ATP。PCr 能帮助身体产生重要的 ATP,为我们长时间提供所需能量。
进行爆发性运动时,身体也会使用 PCr 作为燃料。通过提升身体内可用的 PCr,可以额外达到训练目标。
补充肌酸可以提升运动表现,长时间下来会带来更多益处,像是增加肌肉量、增加力量,以及加快冲刺时间。
谁适合服用肌酸?
只要是想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任何人都能服用肌酸。肌酸有利于反复进行的高强度运动,在不同的运动场合也适用。
尤其是需要爆发力的运动,以及需要大量体力与恢复时间的运动,都非常适合使用肌酸补充品。
此外,如果你长期训练却陷入停滞期,补充肌酸或许能让运动表现有所突破。
肌酸锭 vs. 肌酸粉|吸收率会不会影响功效?
2 年 之前作者: Emily Wilcock
肌酸功效与好处
肌酸可以增加肌肉量
配合阻力训练,肌酸营养补充品一再被证实是增加肌肉量的有效方法。补充肌酸后增加的肌肉量,为未补充肌酸的两倍。
增加的肌酸储存于人体内,可以让我们发挥额外的力量并提高训练间的恢复力。随着时间的增加,就可以达到肌肉增长。
肌酸也具有渗透性,这表示肌酸会将水吸入肌肉细胞,让肌肉膨胀。 有专家提出,这种膨胀作用是一种信号,能触发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是身体生成肌肉的过程。
对于想锻炼胸肌,肩膀肌群和手臂肌肉的人来说,肌酸对肌肉增大十分有益。有研究显示,补充肌酸在上半身增加的肌肉量比下半身更多。
有些人提出这是因不同的肌纤维类型造成的。上身肌肉含有更多的 2 型肌肉纤维,这些纤维更容易吸收肌酸。
肌酸对肌肉量的影响在素食者中也更为明显。研究显示在 8 周内分别让素食者服用肌酸,素食者的平均体重增加了 2.4 克瘦肉体。
肌酸能增强力量
补充肌酸能提高 5% 至 15% 的力量,也可以提高其他健身运动的力量,如深蹲、蹬腿、双腿弯举、双腿伸屈和肩推。
肌酸对举重运动尤其有益。有补充肌酸并进行抗阻训练的人,举重表现提高了 26%。没有补充肌酸的人相对的表现只提高了 12%。
肌酸用于恢复和糖原补充
肌酸可以帮助身体补充糖原储备量。在阻力训练期间,取决于训练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肌肉的糖原会减少约 40%。
恢复糖原是体力复原中的重要环节,而服用肌酸有利于运动后的复原过程。
肌酸和大脑功能
除了对健身有益之外,肌酸也能“健脑”!有研究指出,补充肌酸可以为大脑提供所需能量。
举例来说,在数字回忆测验中,补充肌酸的人表现得更好。然而这种效果并没有显现在相对简单的回忆测试里。这表示大脑需要越多能量,肌酸就越有效。
就像骨骼肌一样,由于素食者的饮食中缺乏肌酸,肌酸营养补充品对于认知功能或许会有帮助。
肌酸怎么吃
肌酸什么时候吃?
服用肌酸的好时机是在运动后,因为合成代谢激素(肌肉构建激素)如胰岛素升高。
研究也显示,同时摄取肌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能是肌酸进入肌肉细胞的最佳途径。将这三种营养品混合后一起饮用,可以帮助运动后恢复。
肌酸用量
增加肌酸储存量最快的方法是每天持续服用。一般建议用量为每天 3 克,持续服用肌酸可以使肌酸储存饱和,维持完整的储存量。
而对于运动量较大健友与运动员,每天可能需要 5-10 克。服用前请务必咨询专业人员或医师。
肌酸副作用
体重增加是目前肌酸唯一被发现的副作用。许多长期研究表明,每日摄取肌酸并没有不良的健康风险。
重点整理
肌酸有助于提升力量,对需要爆发力与冲刺的运动十分有助益。
由于素食者的饮食中缺少肉类产品,使得肌酸的储存量较低,因此素食者服用肌酸也相当有益。
如果想要以便宜又有效的方式提升肌肉量和力量,那么肌酸将是您最完美的选择。
请咨询专业人士
我们的文章仅应用于传递产品信息与教育目的,不应被视为医学建议。 如果你有其他疑虑,请在改变饮食习惯、服用营养补充品之前咨询营养师或医师。
常见问答
肌酸是什么?
肌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化合物,与氨基酸具有相似的结构。 它存在于牛肉、猪肉和鱼肉等食物中,并由人体器官肝脏、肾脏和胰腺中的产生。
肌酸如何运作?
体内的肌酸会与化合物磷酸原结合形成磷酸肌酸(PCr)。从事爆发性运动时,身体会使用肌酸制造 ATP 以获取能量。
我们在高强度下表现的能力取决于肌肉是否有供应 ATP。PCr 能帮助身体产生重要的 ATP,为我们长时间提供所需能量。
肌酸适合谁?
肌酸可以帮助任何想要增加肌肉量和肌力的人。肌酸在不同的运动场合也适合服用。
肌酸的作用与效果?
肌酸可以增加肌肉,帮助增强力量和表现。肌酸可用于恢复和糖原补充,也能够为大脑提供能量。
肌酸什么时候吃?
服用肌酸的好时机是在运动后,因为我们的合成代谢激素(如胰岛素)会在运动后升高。
肌酸摄取量为多少?
如果你是运动员或经常从事高强度运动、希望快速增加肌酸储存量,那么可以每天服用 3 克肌酸,一天 4 次持续 5-7 天。
另外也可以使用较低的剂量使肌酸储存饱和,例如每天 3 克,持续 28 天。然而对于较大的运动员可能需要 5-10 克。
服用肌酸补充品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人员或医师。
参考资料
Kreider RB, Kalman DS, Antonio J, Ziedenfuss TN, Wildman R, Collins R…. Lopez H. (2017).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position stand: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in exercise, sport, and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14:18
Balsom PD, Soderlund K, Ekblom B (1994). Creatine in huma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Sports Med. 1994, 18: 268-80.
Hultman E, Soderlund K, Timmons JA, Cederblad G, Greenhaff PL. (1996). Muscle creatine loading in men. J Appl PhysioI 1996;81:232- 237
Brunzel NA: Renal function: Nonprotein nitrogen compounds, function tests, and renal disease. Clinical Chemistry. Edited by: Scardiglia J, Brown M, McCullough K, Davis K. 2003, McGraw-Hill: New York, NY, 373-399.
Cooper R, Naclerio F, Allgrove J, Jimenez. (2012).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with specific view to exercise/sports performance: an updat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9:33
Burke DG, Chillibeck PD, Parise G, Candow DG, Mahoney D, Tarnopolsky M. (2003). Effect of creatine and weight training on muscle creatine and performance in vegetarian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35(11):1946–55.
Buford TW, Kreider RB, Stout JR, Greenwood M, Campbell B, Spano M… Antonio J (2007).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position stand: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and exercis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4:6.
Kreider RB. (2003. Effects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adaptations. Mol Cell Biochem. 2003;244(1–2):89–94.
Nunes JP, Ribeiro AS, Schoenfeld BJ, Tomeleri CM, Avelar A, Trindade MC, Nabucco HC..Cyrino ES. (2017).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elicits greater muscle hypertrophy in upper than lower limbs and trunk in resistance-trained men. Nutr Health. Dec;23(4):223-229
Burke DG, Candow DG, Chilibeck PD, MacNeil LG, Roy BD, Tarnopolsky MA, Ziegenfuss T: Effect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and resistance-exercise training on muscl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n young adults. 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 2008, 18:389–398.
Rawson ES, Volek JS. (2003). Effects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weightlifting performance. J Strength Cond Res. Nov;17(4):822-31
Vandenberghe M, Goris P, Van Hecke M Van Leemputte L, Hespel P. (1997). Long term creatine intake is beneficial to muscle performance during resistance training. J Appl Physiol.Dec;83(6):2055-63.
MacDougall JD, Ray S, Sale DG, McCartney N, Lee P, Gamer S. (1999) Muscle substrate utilization and lactate production during weightlifting. Can J Appl Physiol 1999; 24(3):209-215.
Haff GG, Whitley Low·carbohydrate diets and high-intensity anaerobic exercise. Strength and Cond 2002;24(4):42-53
McMorris, T., Mielcarz, G., Harris, R.C., Swain, J.P., Howard, A., (2007a). Creatine sup- plementatio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elderly individuals. Aging Neuropsychol. Cogn. 14 (5), 517–528.
Benton, D., Donohoe, R., 2011. The influence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ing of vegetarians and omnivores. Br J Nutr 105 (7), 1100–1105
Borsheim E, Aarsland A, Wolfe RR. (2004). Effect of an amino acid, protein, and carbohy- drate mixture on nct musclc protein balance after resistance exercise. 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 2004;14:255-271.
Hultman E, Soderlund K, Timmons JA, Cederblad G, Greenhaff PL. (1996). Muscle creatine loading in men. J Appl PhysioI 1996;81:232- 237.
Williams MH, Kreider R, Branch JD. Creatine: the power supplem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