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建设潮后遗症:20余座车站闲置,专家建议科学决策
高铁站建设潮后遗症:20余座车站闲置,专家建议科学决策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迎来了一轮高铁建设高潮。然而,这轮建设热潮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全国范围内,至少有20多座高铁站因客流量不足、位置偏远等原因长期闲置,造成数十亿元资金的浪费。沈阳西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地理位置之困:远离市中心的尴尬
沈阳西站位于沈阳四环外,距离市中心的市府广场驾车路程达26公里。这种远离市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市民前往沈阳西站乘车极为不便。相比之下,市中心的沈阳站和沈阳北站因其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客流量之殇:日均不足百人的尴尬
据报道,沈阳西站的日客流量不足百人。这一惊人的数据背后,是高铁站运营的尴尬现实。客流量不足直接导致运营成本难以覆盖,铁路部门亏损严重。这种情况下,即便已经建成的高铁站也只能选择停运,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经济效益之困:巨额投资打水漂
沈阳西站的建设成本虽然没有公开数据,但参考其他城市的类似项目,其投资规模必然不小。例如,海南儋州的海头站投资4159万元,北京亦庄站的投资更是高达数亿元。这些高铁站的闲置,意味着巨额的财政资金打了水漂。
决策之痛:盲目建设的后遗症
沈阳西站的闲置,折射出我国高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追求“大干快上”的氛围下,几乎每个城市、每个县,甚至一些镇,都想圆“高铁梦”,以为开通了高铁,经济就能腾飞。因此,各地会积极争取在当地设站,并承诺投资,这就造成了不少盲目的投资行为。
沈阳西站并非孤例
类似沈阳西站的案例在全国并不鲜见。海南环岛高铁的和乐站闲置14年,海头站也因客流量不足一直未能开通;北京亦庄站2008年建成后未开通,至今16年;南京的紫金山东站、江浦站建成多年却一直未能投入使用。
专家建议:科学决策是关键
面对这种现象,专家建议建立高铁站决策终身负责制度,对长期闲置的高铁站的规划和决策者依法实施追责。同时,高铁站的选址和建设应更加科学合理,充分考虑经济实力、客流量等因素,避免盲目上马项目。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开通高铁站需要慎之又慎。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