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两年期降至1.45%
多家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两年期降至1.45%
2024年10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国有大行再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调整后,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分别降至1.45%、1.75%和1.8%。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银行在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下采取的措施,也预示着未来可能有更多的银行跟进调整存款利率。
利率下调原因:宏观经济与银行经营双重压力
此次存款利率下调,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经营状况双重压力的影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4%,连续五个季度低于1.8%的标准要求。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当下,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人们倾向于风险厌恶,经济出现缩表诉求,资产荒影响了商业银行增量拓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稳定。9月27日,央行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1.7%下调至1.5%,进一步推动了此次存款利率的调整。
储户影响:存款收益减少,资产配置需调整
存款利率下调直接影响储户的收益预期。以20万元存三年为例,按照新的利率计算,利息将比之前减少约1500元。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储户的收益预期,也引发了关于银行存款利率调整背后原因及其对储户权益影响的讨论。
面对存款利率下调,储户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策略。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储户可能需要将部分资金转向其他投资产品,如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这就要求储户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银行影响:降低负债成本,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主要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及向股东分红,并通过资本的杠杆作用再次作用于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的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本轮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商业银行稳定风险抵御能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韧性。
未来展望:利率或将进一步下调
业内预计,短期内存款利率还将再下调20-25个基点左右。也就是说工商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很可能下降到1.1%-1.15%之间。随着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未来工商银行存款利率是大概率继续下调的。随之而来的是,其它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将降低。这将是未来3年的主要趋势,看懂了它,你才能知道未来资产价格趋势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