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气候变化报告发布:中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24年度气候变化报告发布:中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政策部署。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详细解读了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进展成效以及强制碳市场的运行情况。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发布
生态环境部于11月6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会上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主要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相关进展,并阐述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的相关立场和主张。
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工作落实情况
在答记者问环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
推动《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工作落实
今年,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明确了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为落实这项工作任务,生态环境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 编制国家标准:组织编制《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并已发布实施,作为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母标准”。
- 发布排放因子:结合相关工作需要,今年4月发布了2021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并加快推进产品碳足迹因子的研究工作。
- 开展认证试点: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的认证试点,同时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 加强国际交流:跟踪研判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和产品碳足迹规则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建设“两大基石”和“三项制度”,推进我国碳足迹核算标准的规则国际交流互认,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取得进展成效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主要取得以下进展成效:
- 构建基础制度框架: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发布相关配套制度文件。
- 明确市场优先支持领域:首批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 完成基础设施和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2024年1月CCER市场启动。截至2024年10月,已经公示减排项目44个,预计每年可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1137万余吨。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
强制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今年以来,市场建设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和成效:
- 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今年5月份,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30多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共同形成了我国碳市场多层级、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 持续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优化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实施关键参数的月度存证制度,开展“国家—省—市”三级联审。
- 有序开展配额发放与清缴:组织制定了《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并组织各省市开展了2200多家发电企业的配额分配和清缴工作。
- 做好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组织编制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并印发实施了水泥、铝冶炼行业等核算核查指南。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修订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持续夯实数据质量,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来源:生态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