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积食全攻略:从症状判断到预防调理
儿童积食全攻略:从症状判断到预防调理
“积食”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营养吸收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家长需要重视积食问题,及时采取预防和调理措施。
什么是积食?
积食,又称积滞,是由于饮食过量或不当,超出孩子脾胃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包括不思乳食、食而不消化、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酸腐或呕吐、口臭、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结、舌苔厚腻等。
积食的危害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伤食证治》中指出:“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意思是说,初伤乳食,病尚属轻微;若经久不愈,病情进展,可变成积滞;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就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形体逐渐羸瘦,可能转化为疳证(相当于西医中的营养不良)。
具体来说,积食会导致厌食。厌食日久,累及脾胃气血,津液乏源,机体失养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累及血液系统可能出现贫血;累及影响生长发育会导致身材矮小、生长速率减慢;累及肝脏容易导致肝窍失养;累及视力会导致视力下降、眼干、夜盲症;累及脾窍容易出现口疮反复;累及肠道会使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容易干结,出现便秘、肛裂等症状;累及呼吸系统会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总是处于积食状态不缓解,就会使机体阴阳失衡,免疫力下降。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积食?
观察舌苔:积食的孩子舌苔会变厚,可能呈现为积粉苔或黄厚苔。
口气和大便:孩子可能会有口臭,大便偏干、黏稠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气味酸臭。
睡眠情况:可能出现“昏睡露睛”的现象,即睡觉时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并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状。
食欲变化:食欲减退或异常亢进,挑食喜肉。
体温和手脚:手心脚心比平时热,或者手心常常有汗。如果发烧是手心手背、肚子后背温差很大(嘴唇碰来检查更准确),比如肚子很烫背不烫、手心很烫手背不烫则很可能有积食。
面部特征:脸蛋发红,一边(一般是右边)偏烫;有的是在两侧出现红血丝或者白斑。
积食的预防和调理方法
合理饮食:儿童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过饱。饮食时间应该规律,一日三餐,八分饱即可;日常进食水果也应有限制,尽量食用应季水果;不加夜食,不建议睡觉前喝奶、进食水果等。饱食入睡,脾胃得不到该有的修整,夜间容易腹胀、睡卧不安,次日晨起容易口臭厌食。5岁以上儿童睡觉前两个小时更不应再有饮水之外其他饮食。
中医调理:
- 草药治疗:可以使用“焦三仙”(即焦谷芽、焦麦芽、焦山楂)加鸡内金,以起到消食化积、健脾开胃的作用。积食稍重的孩子还可以加入炒莱菔子,或直接口服保和丸。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还应加上一些怀山药、莲子肉、茯苓、薏米、芡实等健脾食材以攻补兼施。严重积食的孩子则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枳实导滞丸(其常用药有大黄、枳实、焦三仙、茯苓、白术、黄芩、黄连等)。
- 小儿推拿: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等手法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 穴位贴敷:大黄、芒硝、槟榔、焦三仙等药物研末后以麻油调敷于中脘、神阙穴,可用于乳食内积实证伴腹胀者。
- 生活方式调整:
- 适量运动:散步、爬行等运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体质。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 腹部按摩: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孩子的腹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案例分享
贾女士总感觉自家1岁半的宝宝体温较往常偏高,经常在38℃左右,与此同时,宝宝精神欠佳,且伴有食欲下降,手脚发热等症状,因日前流感爆发,贾女士怀疑是流感所导致的这一系列症状,于是自行给宝宝吃感冒药和贴退热贴,但并无任何改观,仍反复发热,贾女士感到十分疑惑。贾女士的婆婆提醒,会不会是小儿积食所致,于是贾女士带着宝宝来到武汉市汉口医院中医科就诊,经过检查,中医科医生诊断为积食发热,经治疗宝宝恢复如常。
武汉市汉口医院中医科主任雷国奇表示,小孩子脏腑娇嫩,脾胃的吸收功能和消化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饮食不当,容易造成积食,积食的表现症状有咳嗽、发热、便秘、呕吐、扁桃体红肿、耳病等多种症状难以分辨。积食是宝宝成长路上的拦路虎,雷主任叮嘱贾女士注意孩子饮食,少吃难消化和寒凉的食物,倡导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发现类似情况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总之,小儿积食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需要家长高度重视。通过合理饮食、中医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积食的发生。如果发现孩子有积食的症状,应及时采取调理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