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从全民服役到募兵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兵制演变:从全民服役到募兵制

在中国古代,兵制作为军事体系的核心,对王朝的兴衰具有关键影响。从商周时期的全民服役制度,到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和募兵制,再到隋唐时期的府兵制,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和八旗制,各个朝代不断探索不同的兵制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历程。

商周时期

中国的兵役制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建立,当时主要采用的是全民服役制度。居住在有防御设施的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被称为“国人”,而“国”之外的区域则称为“野”,居住在此的人则被称为“野人”。只有“国人”有资格参与兵役,而“野人”只能从事农耕、劳作和其他杂务。当时的兵役制度是士兵与农民结合,平时从事农业,战时则担任士兵。在商朝末期,常备军开始出现,称为“三军”,其主要职能是守卫王城,在大规模战争发生时也会征召平民参战。


牧野之战

全民兵役制度的建立与井田制度及封建宗法制度息息相关。在井田制和宗法制的影响下,王室成员、诸侯、士大夫和平民在和平时期共同耕作土地,而在战时则共同上阵,这推动了兵役制度的演进。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重要的军事职位主要由贵族和地区首领担任,他们在平时负责管理人民,战时则指挥军队,而各个氏族和地区的军队都听从商王的号令。

西周时期的军事制度在商朝的基础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论语》中提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掌握着军事指挥权,诸侯的军队必须服从周天子的指令。文献中提到“周八师”和“殷八师”的称呼,可以看出“师”是西周军队的最高组织形式。《周礼》则记录了征兵的标准:国中凡身高七尺以上(约一米七)、六十岁以下的男性都需参与征兵。家中只有一位男子在服役,其余成员则为后备役。


周礼注疏

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宗法制度逐渐瓦解,诸侯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各个诸侯国都在竭力扩充军队,推行郡县制征兵,以前无法参军的“野人”如今也获得了服兵役的资格,这为大规模征兵奠定了基础。其中,秦国最为典型,秦国推行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任何人都可以依靠战功获得封爵。在这种制度的推动下,秦国逐渐崛起,最终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汉时期

秦始皇完成六国统一后,推行了全民征兵制度,所有年满十七岁的男性必须登记,随时准备应召入伍。西汉的兵役制度继承了秦朝的做法,为了便于征兵,实施了严格的户籍登记。然而,汉武帝多次出征匈奴,导致国库入不敷出,基于经济的征兵制度难以维持,地方官员开始自主征兵(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以解决兵源不足的问题,这标志着西汉募兵制的开始,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


兵马俑

简而言之,募兵制是从所有适龄男性中筛选出身体状况良好、具备战斗能力的人员,他们可以选择定期或终身服役。其主要特点在于招募士兵是基于自愿原则,而非政府的强制征召。与征兵制不同,募兵制下的士兵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能够获得相应的薪酬。

扩充募兵规模对东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选拔标准不严格,征召的士兵素质普遍较低,加之入伍后便终身服役,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和军纪松弛,同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募兵制度还为地方官员和豪强掌握兵权提供了便利,最终促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三国时代,兵员来源丰富,主要通过征召、掠夺或者整编民间武装来获得。魏、蜀、吴三国均以此为根基组建了各自的军队。此外,三国时期还实行了军队的独立入籍制度,以更有效地管理军队,形成了世兵制,即一个人出任士兵,世世代代担任士兵。


赤壁之战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延续三国时期的制度外,府兵制也逐渐形成。该制度由宇文泰创立,主要是朝廷从中选拔身体强壮的人员作为府兵,免除他们的税赋,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每位士兵的马匹、粮食和武器则由六个家庭共同提供。《后魏书》记载:“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照周朝的典章设立了六个军队,统合为百府。”每个府由一郎将负责,分为二十四个军,各个开府掌管一个军。大将军总共有十二人,每位大将军负责两个府,一位柱国统领两个大将军,共有六位柱国,此外还增设持节都督来统领他们。十六年间,征召有才能的民众作为府兵。”这就是八柱国与关陇集团的起源,隋唐的皇帝均源自这一集团。

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代,府兵制持续施行。然而,随着土地兼并加剧,许多农民破产,失去自备武器和粮食的能力,基于均田制的府兵制因此难以维持。在“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开始采取能征召更多人的募兵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府兵制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在宋朝,军队分为四类:禁军、厢军、乡军和蕃军。禁军是中央军队,由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领导,而其他三种则属于地方武装。为了改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朝廷实施了多项政策,比如厢军只用于役使而不进行训练,士兵频繁调动导致将领与士兵互不相识。在宋神宗执政期间,实施了兵法制度,规定将领和军队负责特定区域的防卫,避免了频繁换防的情况。这一措施虽消除了将领与士兵之间不熟悉的缺陷,却也导致将领的权力日益增强,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钓鱼城之战场景复原

在宋朝,军事指挥首次由文官掌控,军权被划分为两个部分,设立了枢密院和三衙。枢密院作为最高的军事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军队调动、征兵、后勤支持和军事训练,其领导者为正副枢密使,通常由文官担任。枢密院有权发兵,但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三衙负责指挥禁军,只能指挥部队而无法调动兵员,这使得在战场上无法迅速做出决策,常常错失良机。这种体制也导致了宋朝军队的作战效率降低。

元明清时期

蒙古汗国同样采取了征兵制度,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性均需服兵役。经过严格筛选而成的禁卫军被称为怯薛军。随着领土的扩大,各民族士兵也被陆续纳入军队。元朝统一后,禁卫军被划分为五个卫,分别由一名都指挥使负责指挥。除了禁军之外,万户设有总管,千户设有把总,百户设有弹压,所有这些军官均隶属于枢密院。最早是万户和千户的职位世袭,而总兵以下则不世袭,后来无论军职的等级如何,全部都变为世袭。


蒙古铁骑

在明朝,实施了卫所制度。每个卫由五千六百人组成,而千户所则由一千一百二十人构成,百户所则有一百一十二人,所有军队由大都督府统一指挥,承担全国的军事事务。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都督府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负责指挥各地的军队,但并不具备调动兵力的权力。兵部虽具调动军队的能力,但并不拥有兵力,唯有皇帝才可掌控军权。军队的指挥仍由文官负责,而卫所的军籍则采取世袭制度,以保证兵源的持续稳定。


平定伊犁

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府”为单位在特定地区实施均田制,将无人耕种的土地分配给士兵,平时进行耕作和训练,战时则出征作战;而卫所制则是每个家庭世代从军,还需为国家进行耕作,二者在经济基础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卫所制逐渐失去作用,到明朝中后期,募兵制实际上成为了主要的兵员征集方式。

清朝的军队主要由八旗军和绿营军构成。八旗军是在入关前的军事制度基础上演变而来,依靠八种颜色的旗帜进行编制,入关后仍然保持“以旗领军”的体制。八旗军是世袭制,年满十六岁的八旗子弟都必须服兵役。


八旗兵铠甲

统一后,由于国土辽阔,八旗军难以全面守护,因此开始招募地方地主的武装力量,组建绿营军,与八旗军共同守卫京城,防守边疆。绿营军也是采取世袭制的方式。尽管绿营军最初是通过招募形成的,但与八旗军一样,它们实际上也是世袭制,这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义务兵役。随着八旗和绿营军队的腐败加剧,朝廷官员开始自发招募乡兵和义勇军,这些新兴力量逐渐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和李鸿章成立的淮军,便是这股力量中的佼佼者。

中国历代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征兵制和募兵制。军事制度的变革通常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当形势发生变化时,若现有的军事制度无法满足需求,就必须进行调整。同时,每个时期的军事制度并非单一存在,各种制度常常交错并存,而且每种制度都有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