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4: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药在调节血糖、改善临床症状和体质、以及防治各种并发症方面的具体方法和疗效。

一、调节血糖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西药是主导,如何减少西用量和种类,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控制血糖的效果,是中医临床医生面临的工作之一。临床常遇到一些病人,虽药物剂和种类不断调整,血糖仍然不能控制,除了常见的药物因素(如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等)、饮食因素(如饮食控制不严格或着构不合理等)、运动因素(如疾病等原因致运动量不足)以外,尚可找到一些严重干扰降糖的诱因,如失眠、便秘、情绪波动、月影不调、感染等。

一日找到,给予恰当的针对性治疗及处理,血糖往往能够下降,降材药物剂量种类电可随之减少、并且有些中药即可以使高血糖隆下来,又可使低血糖饮复正常,没有造成低血糖的危险,中西医结合控制血糖,可增加血糖控制的效果。

二、改善临床症状和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病强调阴阳整体调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可以明显改善症,并对人体内分泌代谢功能起到双向调节,维持内环境平衡用。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是我们提高临床疗效的大法宝。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因人而异地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

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不同体质,如痰温体质、痰浊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等,辨证施治,改善病人质,可从根本上改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土壤”。

三、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N)

病机基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为湿热浊瘀。所及脏腑以肾、肝、脾为主,病程较长,兼证变证蜂起。本病发病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消渴日久,阴损耗气,以致肾气虚损;后期阴损及阳,伤及心脾,脾肾阳虚,水湿潴留;病至晚期,肾阳衰败,浊毒内停,水湿泛滥。

临床上多根据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健脾滋肝补肾等方法,采用专方专药、成药、单味药等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各期DN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亦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上体现了其疗效。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根据本病病机演变为气阴两虚一肝肾亏虚一阴阳两虚的转化特点及瘀、郁、痰3个重要致病因素,中医临床分期大体可分为早、中、晚3期:

  • 早期(气阴两虚):视力稍减退或正常,目睛干涩,或眼前少许黑花飘舞,眼底见视网膜少许微血管瘤、散在出血和渗出,视网膜病变多为 1~3 级;可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便干或稀溏,舌胖嫩、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无力。

  • 中期(肝肾虚):视物模糊或变形,目晴干涩,眼底见视网膜广泛出血、浚7及棉绒斑,或见静脉串珠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或伴黄斑水肿,视网膜病变多为3~4级;可伴头晕耳鸣,腰膝酸狄,肢体麻木,大便干结,舌黯红少苔,脉细涩。

  • 晚期(阴阳两盘):视物模糊或不见,或暴盲,眼底见新生血管、机化灶、增殖条带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积血致眼底无法窥及,视网膜病变多为4~5级;可伴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酸肢冷,手足凉麻,阳痿早泄,下肢浮肿,大便溏结交替,舌淡胖少津或有瘀点,或唇舌紫黯,脉沉细无力。

根据以上认识为基础指导的专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DR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提高 DR 视力,延缓DR的发生、发展,促进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的吸收等方面。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病机有虚有实。虚有本与变之不同。虚之本在于阴津不足,虚之变在于气虚、阳损。虚之本与变,既可单独起作用,也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既可先本后变,也可同时存在。实为痰与瘀,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互结并见。临床上,患者既可纯虚为病,所谓“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又可虚实夹杂,但一般不存在纯实无虚之证。虚实夹杂者,在虚实之间,又多存在因果标本关系。常以虚为本,而阴虚为本中之本,气虚、阳损为本中之变,以实为标,瘀血、痰浊阻滞经络。DPN 以凉、麻、痛、痿四大主症为临床特点。其主要病机是以气虚、阴虚、阳虚失充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贯穿于DPN的始终。

临证当首辨虚实,虚当辨气虚、阴虚、阳虚之所在,实当辨瘀与痰之所别,但总以虚中夹实最为多见。治疗当在辨证施治、遣方药前提下,酌情选加化瘀通络之品,取其“以通为补”“以通为助”之义。本病除口服、注射等常规方法外,灵活选用熏、洗、灸、针刺、推拿等外治法,内外同治,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

病机多归为先天不足,正气虚弱,赛湿之邪侵袭,瘀阳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而发。以起股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要表现。中医临床分期大体可分为早、中、晚3期。

  • 初期:肢麻木、沉重、怕冷、步履不便(间歌性跛行),即行走时小腿或尔部抽掣疼痛,需休息片刻后才能继续行走。患足皮色苍自,皮源隆低,跌阳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相当于西医的局部缺血期

  • 中期:患肢疼痛加重,入夜尤甚,日夜抱膝而坐。患肢畏寒,常需厚盖、抚摩。剧烈静息痛往往是溃烂先兆。患足肤色黯红,下垂位明显,拾高立即变苍白,严重时可见瘀点及紫斑,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干燥无汗,毳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舌质黯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相当于西医的营养障碍期。

  • 末期:患部皮色由黯红变为青紫,肉枯筋萎,呈干性坏疽。若遇邪毒入侵,则肿胀溃烂,流水污臭,并且向周围蔓延,五趾相传,或波及足背,痛若汤泼火燃,药物难解。伴有全身发热,口干纳呆,尿黄便结等症。经治疗后,若肿消痛减,坏死组织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流出薄脓,或腐肉死骨脱落,创面肉芽渐红,是为佳兆。反之,患部肿痛不减,坏疽向近端及深部组织浸润蔓延,分界不清伴有发热寒颤,烦躁不安,此为逆候。

该病坏疽分为3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足背、足跟、踝关节及其上方。此期相当于西医的坏死溃疡期。糖尿病足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阴虚、阳虚或气虚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

临证辨治分清标本,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和致残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