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沧桑》背后,埋头苦干的学人故事
《学海沧桑》背后,埋头苦干的学人故事
《学海沧桑:古典文学名家访谈录》是当代十位古典文学研究名家访谈录的汇编,由杨阿敏编纂,2023年由崇文书局出版。这本书记录了十位古典文学研究名家的学术历程,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坚持埋头苦干的精神特质。
杨阿敏出身普通本科院校,怀揣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先办“尔雅国学报”、“尔雅国学”公众号,后又辗转多个文化机构工作,历经千难万苦,而因缘际会,终得以访谈学界名家,成此《学海》一书。这一路走来,杨阿敏写下了一个年青人争气的故事,造就了当代一个普通青年读书人成事的传奇。
学者的学术历程
书中收录的十位学者,他们的学术领域不尽相同,学术个性各有差别,但都展示了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奋斗精神。最年长的谭家健生于1936年,最年轻的傅刚生于1956年。他们虽年龄略有差异,但遭遇重要历史事件和各类运动之频密,是此后数代学人所罕觏的。
谭家健在抗美援朝战事结束后从部队转业,有意报考大学。彼时他的学习状态是,“别人七点钟起床,我六点钟起床,别人十点钟睡觉,我十一点睡觉”。半年多以后,谭家健考取了北京大学,由此最终踏上学术之旅。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葛晓音条件较好,舅公是著名画家钱松喦(1899-1985)。本来,葛晓音已寄送画作给钱松喦审阅,钱认为画作很不错。要是那一年全国美术院系招生,也许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就少了一位重量级学者,而绘画界倒要多出一位海派画家了。可惜1964年全国工艺美术院校不再招生,葛晓音最终考入北大中文系。这样看来,似乎命运巨手决定了个体的际遇,可是我们看后来葛先生从新疆再回北大,却就是与命运的万里抗争了。1968年,葛晓音大学毕业后,分到新疆昌吉芳草湖农场,因绘画才能调回总场。后来又凭绘画本领,调入昌吉回族自治州宣传部。此后她再调河北兴隆文化馆,原因也仍是绘画。这一代学者,或被命运捉弄,或被命运折磨,但冥冥之中,他们心底始终埋藏读书的种子,最终促使他们靠近学问的殿堂。
书的社会意义
《学海沧桑》出版以后,受到许多人文学者的关注。吴承学先生慨为作序,认为《学海》是“一代学人的集体记忆”,赞扬了一代学人的学术史贡献。刘宁先生在《人文学者如何做有个性的学术》的书评中,揭示《学海》里那一代学人如何达成有个性学术的宝贵经验。两位先生从学术史层面高度概括了《学海》的价值,指明了学术研究的向上一路,使人备受鼓舞。
《学海沧桑》不仅是学术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的精神食粮。书中学者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读者,展现了在逆境中坚持学术追求的可贵精神。正如杨阿敏在后记中所说:“有意义的工作,形式多种多样,不是只有写论著、写论文才是有价值的工作。”这句话鼓励着每一个在自己领域默默耕耘的人,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只要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