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疗:温度对抗癌细胞的“绿色疗法”
热疗:温度对抗癌细胞的“绿色疗法”
近年来,肿瘤热疗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备受关注。它通过物理能量加热人体全身或局部,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持续一定时间,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罗京伟介绍,早在1985年,热疗就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后的第五大肿瘤治疗手段。
热疗的科学原理
肿瘤热疗的科学原理基于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对温度耐受能力的差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霍忠超介绍,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造成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变性,抑制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和肿瘤血管形成,还可降低肿瘤内乏氧细胞比例,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而正常细胞耐热性较强,可以耐受更高温度。因此,肿瘤热疗能够实现既使肿瘤细胞凋亡、又不损伤身体正常组织的效果。
临床应用现状
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的肿瘤热疗为常规高温热疗,主要是配合放疗或化疗使用,温度一般在39.5℃到45℃之间。这种热疗是利用热疗设备从人体外部进行加热,因此有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烫伤。而射频热疗、超声热疗等可以单独使用的肿瘤热疗,温度一般在50℃到100℃之间。这类热疗借助射频消融针等工具和设备直接加热肿瘤内部,因此不会使人体表层的皮肤和脂肪烫伤。
与其他肿瘤疗法相比,热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因此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耐受性更好,不会出现严重的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时,热疗作为一种物理、无创、非侵入式的治疗手段,不涉及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使用,具有更高安全性,减少了肿瘤患者的痛苦和身体损伤。此外,热疗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抵抗力。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热疗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在热源技术升级与优化方面,国内外学者探索研制了新型纳米材料,通过提高热转换效率、生物相容性等,实现更精准高效的肿瘤热疗;还有研究团队开发出多源微波天线阵技术,可实现深部肿瘤的汇聚加热,提高治疗效果;利用聚焦超声技术,可以将能量集中于肿瘤组织,实现对癌细胞的精确热损伤;利用光热效应和光声成像,能够对肿瘤精准定位、实时监测,提高热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淮清、副教授熊汉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近场聚焦超表面的微波热疗新方案。通过超表面对微波进行相位调控,研究团队实现了微波能量在目标组织区域内的精确汇聚,为肿瘤局部加热提供了高效稳定的潜在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热疗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开展肿瘤热疗需要使用专门的加热设备,而单一的热疗设备无法应用于全身所有部位的肿瘤。当前,要实现对各部位肿瘤的有效热疗,需要配备很多设备。这对医院而言成本过高,难以普及。此外,与放疗相比,热疗缺乏完备的治疗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
针对热疗效果评估困难的问题,现在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手段,就能对热疗前后肿瘤组织的代谢变化进行评估。科研人员也在积极寻找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期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来评估热疗效果。
案例分享
自2012年以来,某医院肿瘤中心开展了千余人次深部热疗,总结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热疗与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减轻抗肿瘤治疗的毒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例如,李大叔(化名)肺肿瘤胸膜转移,出现后背部疼痛,评分4分,影响睡眠,做了两次热疗后疼痛评分2分,可安静入眠;杨大姨(化名)因右侧肩周炎导致抬举困难伴疼痛不适多年,进行5-6次热疗后胳膊可正常抬举,疼痛消失;一名产妇因产后乳腺炎出现乳腺肿块,5次深部热疗后肿块消失。
热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以高精尖科技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拥有世界领先的图像引导直线加速器、射波刀、TOMO、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机和热疗机,以及数十台大型影像诊疗设备,如核磁模拟定位机、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等。科室还推出了三维腔内联合/不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技术等特色项目,为患者量体裁衣,设计应用了3D打印个体化腔内/组织间施源器技术。
热疗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热疗有望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