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文明”特展:四大文明古国的璀璨瑰宝
“大河文明”特展:四大文明古国的璀璨瑰宝
“大河文明”特展正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盛大举行,这场展览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两国共16家文博单位的近200件(套)珍贵文物,展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展览分为“孕育”“塑造”“城与国”三个篇章,通过文物讲述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展品包括古埃及的猫木乃伊、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泥板、汉代的陶仓楼等稀世珍宝。展览不仅呈现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成就,还展示了其与地中海文明的融合过程。该展览是中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间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埃及文物出境展。
猫木乃伊:古埃及的动物崇拜
在“孕育”篇章,一件特别的展品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猫木乃伊。古埃及人笃信灵魂可以永生,为了让灵魂有寄存之地,便用亚麻布包裹着尸身进行防腐制作成木乃伊。据科研科普中心副主任朱辞介绍,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当中,也会把一些动物做成木乃伊,有的是作为逝者的灵魂伴侣,在地下陪伴他们,有的是作为他们的食物,有的是把动物木乃伊献祭给神明。古代埃及人将猫视如神明的化身,还会把猫看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当猫死后它的主人会陷入深深的悲伤,有的甚至还会把眉毛剃掉。它的主人会把它做成木乃伊,在入葬的时候,主人还会把它喜欢吃的一些食物一起进行埋葬,比如鱼等。如此说来,古埃及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猫奴”了。
楔形文字泥板:苏美尔人的通信秘密
在“塑造”篇章,展出了距今5000年左右(公元前3500-前3000年左右)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朱辞介绍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苏美尔楔形文字就是写在泥板上的。是在泥板将干未干时,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写完后再烧硬或晾干。那么,如果苏美尔人以泥板通信,要怎样才不让送信的人看到信的内容呢?可以在泥板外再用软质的泥土包起来,在上面加盖印章。收信人收信后敲掉覆盖于上的泥土,就能看到信的内容了。
陶仓楼:汉代庄园生活的缩影
在“塑造”篇章,还展出了两座陶仓楼。在汉代,陶仓楼模型是随葬建筑明器,展现了汉代庄园主的居住和生活场景。其中一座汉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由主楼、附楼、院落和阁道四部分组成,整体构造精致且复杂。在目前出土的众多陶仓楼中,汉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是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旁边的汉四层彩绘陶仓楼,虽然不及七层的那么恢宏,但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通体彩绘陶仓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称为“最美陶仓楼”。
郢爰:最早的黄金货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根植于广袤的大地上。在“城与国”篇章,展出了众多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相关珍贵文物,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在这里,有西周时期的编钟、伯多父盨、师同鼎。“师同”为人名,师同鼎腹内壁有铭文7行54字,是研究西周历史及周王朝与北方强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在“大河文明”特展,还展出了“郢爰”,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黄金货币,“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大约为250克。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当时黄金的流通仅限于上层社会,使用时需要切割,因而出土的郢爰大多为零星碎块。
秦“半两”铜钱:统一货币的开端
秦“半两”铜钱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圆形方孔,这样的形式也成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样式。“城与国”篇章,便有秦“半两”铜钱展出。衡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秦“半两”铜钱旁边的铜诏铁权就是一种衡,相当于如今秤砣的作用。
展览期间,国家海洋博物馆将提供公益的人工讲解,时间为周末和节假日的上午10点和下午2点。平时则可以租用语音导览器,或者扫描展厅门口的二维码收听免费讲解。展览将持续到7月28日,预计整个展览期间将接待游客7万人次。这场展览不仅是对四大文明古国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些珍贵文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文明的辉煌,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跨时空的文明之旅,聆听两大古老文明的对话,感受人类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