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的营养成分揭秘,健康吃法你get了吗?
红烧肉的营养成分揭秘,健康吃法你get了吗?
红烧肉作为一道经典的中式菜肴,以其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关于红烧肉的营养和健康问题,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从营养成分、健康风险和改良烹饪方法三个方面,全面解析红烧肉的健康食用之道。
红烧肉的营养成分
红烧肉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以及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性平味甘,能改善缺铁性贫血,补肾养血,滋阴润燥,对肾虚体弱、大便干结、燥咳无痰的人很有帮助。而猪皮,功效特别,有助于和气血,对阴虚不足、头晕贫血的人大有益处。此外,红烧肉因肥瘦相间,烧煮得当,味道香甜松软软糯,入口即化,老年人容易消化吸收,是肠胃功能减退的老年人餐桌上的一道难得的菜肴。
浙江大学顾伟钢等人研究发现,红烧肉在烹饪过程中使猪肉的一些成分发生了变化。研究显示,原料五花肉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42%,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29.8%、多不饱和脂肪酸28.2%;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原料肉中的主要脂肪酸,占全部脂肪酸的84.74%。原料肉经过水焯和炖煮后,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提供,炖煮两小时后单不饱和脂肪酸成为主要脂肪酸28.08%,而原料肉中的饱和脂肪酸则明显降低。
研究分析如下:饱和脂肪酸42%,占全部脂肪酸84.74%的50%左右,单不饱和脂肪酸占29.8%,做成红烧肉后达到48.08%,增加了18.28%。所增加部分主要是硬脂酸转化的,因为只有硬脂酸才可以转变成油酸,硬脂酸不仅在炖煮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油酸,在人体内也可迅速转化为油酸。因此,原来42%的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变成了23.72%,单不饱和脂肪酸48.08%,多不饱和脂肪酸28.2%。这样的脂肪酸比例对健康并无太大影响,即可达到接近1:1:1的水平,又具备了与长寿有关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保有量占优的事实。
健康风险与误解
长期以来,红烧肉被视为高脂肪、高热量的代表,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肥胖等问题的罪魁祸首。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可能过于片面。
血脂,是人体血液中所含有的各种脂肪的总称,它并非全部来自于所吃的食物,大部分其实是由肝脏合成的,比如很多人都知道也是最常见升高的甘油三酯,实际上是肝脏利用主食与食用油合成的,所以吃素的人同样甘油三酯也会高。再比如血液中的胆固醇,大部分是由肝脏利用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合成的,占到了胆固醇总量的80%以上,剩下的不足20%才来源于日常饮食,具体来说:
一个鸡蛋包含蛋黄在内,含有大约250-350毫克的胆固醇,但这些胆固醇并不会被全部吸收,大约只有30%能被吸收入血,也就是说只有75-105毫克的胆固醇进入血液成为血脂,按照人体每天需要额外补充300毫克胆固醇的营养需求来看,一个鸡蛋提供的胆固醇并不会导致高血脂发生。
再比如红烧肉等肉类食物,它们几乎不含碳水化合物,如果只吃红烧肉不吃主食等其它食物,没有为肝脏合成甘油三酯提供“原料”,合成甘油三酯的过程无法进行,这种情况下是不会造成甘油三酯升高的,同样如果只吃米面不吃其它食物,甘油三酯也不会升高。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每天不可能只吃单一的一种食物,多种食物加在一起,就可能给肝脏合成脂肪提供了过多的原料,大大增加了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的可能。所以从饮食上来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不是某一种食物造成的,主要是每天所吃的食物不合理所致。
改良烹饪方法
为了健康地享用红烧肉,可以采取以下改良烹饪方法:
小火慢炖:《食品科学杂志》一项实验表明,猪肉经过长时间炖煮后,脂肪含量会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含量下降;在炖煮120分钟时,饱和脂肪酸下降最多。
搭配蔬菜:猪肉是很多人的最爱,可是肉吃多了难免腻,但只要在炖肉的时候与不同蔬菜搭配,不仅爽口增香,帮助解腻,还能起到养生的功效。猪肉+莲藕:藕性味甘寒,具有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的功效,配以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素荤搭配合用,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滋阴血、健脾胃的功效。猪肉+洋葱:洋葱与猪肉一起烹调,提高胃肠道的张力,促进肠胃蠕动,减少油脂吸收。
适量食用猪皮:猪皮中的蛋白质含量是猪肉的2.5倍,且90%以上是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适当食用有益健康。
适量食用原则
虽然红烧肉经过改良烹饪后更加健康,但仍需遵循适量食用的原则。建议每周食用2-3次,每次不超过2两。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摄入优质蛋白质,控制油脂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通过科学的烹饪方法和适量食用原则,我们完全可以健康地享用这道传统美食。红烧肉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味蕾,还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记住,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平衡和适度,而不是完全拒绝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