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全流程解析:专家详解避险、医疗与心理援助
地震救援全流程解析:专家详解避险、医疗与心理援助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各级医疗救援团队迅速响应,奔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科学的应急避险和医疗救助至关重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锐,结合多年地震救援经验,为我们详细解读地震救援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
地震应急避险知识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不容小觑。地震的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度,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例如,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法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在室内,应迅速关闭电源,熄灭炉火,选择相对安全的地点躲避,如桌下、床下或家具旁。同时,用软垫或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免靠近吊灯、电扇等悬挂物,远离窗户。切勿慌乱奔跑或试图跳楼。
在户外,应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避免靠近高大建筑物、危险物等。如果在河边、水坝或桥梁附近,应迅速离开这些区域,避开山边危险环境。遇到山崩、滑坡或泥石流时,不要顺着滚石方向跑,可在结实障碍物下或地沟、坎下躲避。
医疗救助流程
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援团队的快速响应至关重要。张锐主任表示,在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后,政府会第一时间成立指挥救援指挥部,并迅速组织下达医疗救援任务。医疗救援队必须快速组建,由医生、护士等组成核心团队,根据灾情选拔擅长创伤、重症、急诊等专业的医护人员。
在物资准备方面,医院会启用应急物资储备,包括创伤包扎、止血、搬运设备等。此外,还需要为队员准备防护设备和个人用品,如帐篷、睡袋、应急食品等,确保团队能够在灾区条件下稳定运行。通讯设备的准备也非常重要,如卫星电话等,以确保救援过程中的协调和调配。
到达现场后,医疗团队的第一步工作是评估环境安全,迅速建立医疗救治场所,并进行伤员分类。伤员会按生命体征被划分为黑、红、黄、绿四个区,分别代表死亡、危重、重伤、轻伤。这种分类的目的是将有限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红区是优先救治的患者群体,通常包括颅脑损伤、胸腹部脏器破裂和大面积失血等危及生命的伤员,需要立即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或手术。黄区的患者虽然受伤较重,但生命体征暂时稳定,如骨折或内部器官挫伤。绿区则主要是轻伤患者,他们可以自行活动,经过简单处理后不需要占用更多医疗资源。黑区,则是确认死亡的人员。
在地震救援中,截肢手术并不鲜见。张锐主任解释道,如果伤者长时间被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中断,组织坏死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不得不采取截肢措施。这种决策虽然艰难,但在灾难现场往往是无奈而必要的选择。
心理创伤关注
除了身体创伤,心理创伤也是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部分。张锐主任强调,对救援人员和伤员进行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地震灾区的场景往往令人震撼,面对大量伤亡和无力救助的情况,对医护人员和伤员的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
心理医生在救援行动中的角色愈发重要,不仅是安抚伤员,也是维持整个救援团队心理健康的支柱。张锐主任建议,应在平时加强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储备,特别是针对高压环境下的心理干预手段,为未来的灾难救援做好准备。
地震应急避险和医疗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地震监测预报、提高工程抗震能力、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防震减灾意识,为生命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