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远军、定西城:宋朝西北地名变迁与遗址考证
通远军、定西城:宋朝西北地名变迁与遗址考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名的变迁往往反映了政治、军事和行政管理的变化。本文将详细探讨宋朝时期"通远军"、"定西城"和"定西寨"等地名的变迁,揭示这些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
这几个地名,因前后建制时间不同及相互易置转换,也往往被混淆。按:第一个通远军为宋初所置。宋太祖建隆间以环州置通远军,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复为环州,属环庆路,辖县仍有通远县。第二个是王韶开拓熙河时于熙宁五年以古渭寨置通远军,属熙河路,即今陇西县。第三个通远军是元丰四年至五年因改换地名而来的。四年李宪取兰州后,以西使城为定西城。五年,李宪上言:“窃见通远军当熙河、秦凤四达之冲,人物稠穰,即古渭州。祈改赐州名,以定西城为通远军,以弩札堡为定西。”可见此两个通远军和两个定西城,是由改换易置地名而来。翻开《宋史·地理志三》在巩州及兰州条下面均有定西城,而且都记载:“元丰四年,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五年,改定西城为通远军,以女遮堡(即弩札堡)为定西城,属通远军。”但事实表明,定西城、通远军并未移动。通远军(即古渭寨)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升为巩州,金以后改称巩昌府。
定西城即唐代西使城,笔者另有考证。弩札堡于宋哲宗绍圣三年加筑,赐名安西城,元符二年(1099年)改隶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崇宁二年(1103年)废弃(《宋史·地理志三》)。定西寨是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大将曹玮任秦凤路都部署时所筑,属秦州,在今天水以西45里处,与定西县无关。
宋安西城遗址
安西城遗址在今定西县巉口镇南2公里处之关川河西岸。1984年笔者曾和定西县县志办公室同志一起去踏勘,城址保存甚好,东南距今定西城不到30华里,《宋史·地理志三》“相去二十七里”的记载是可靠的。经测量,城墙东西长340米,南北宽330米,基本上是个方城。城墙底宽20米,残高15米左右。城有南北2门,正对准南北交通线。城内现为农田,无居民,南北中轴线上有一条大道(原来的街道),农民把种地时捡出的破碎砖瓦堆积在道旁,均为宋代遗物。有典型的外缘为竹篮纹、内为浮起的雨点纹宋陶片,及豆绿色、黑色宋瓷片,颜色光泽细润。城东南一角,因关川河冲刷已塌陷。当日废弃此城,可能是由于河水冲逼的缘故吧。
平西寨遗址
平西寨,遗址在今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由安西古城经巉口镇偏向西北,顺关川河约行33华里,即到平西寨遗址。城址在今鲁家沟乡镇偏东1里处,地当石峡口,扼通往靖远的要道(现有公路)。李宪当日即由此进兵屈吴山、打罗城的。城址为四方形,每边长310米,比安西城小,亦有南北2门(方向略偏东),北门正对石峡口,城墙底宽也是20米,高15米左右。城内现亦均为农田,无居民。地畔堆积宋代的陶瓷瓦片,与安西城遗址所见者同。捡到宋代黑瓷及豆绿瓷片,访问考古工作者,谓这种瓷器都是宋代陕西耀州(今铜川)窑烧制的。这些文物是宋代城堡遗址的铁证。
总之,李宪此次军事行动,不仅把熙河路扩展为熙河兰会路,而且给宋朝由内陆通往西边开辟了另一条通道。在此以前,由京兆府(今西安市)经凤翔、汧阳、陇州,过大震关至清水、秦州,然后循渭河河谷至通远军、渭源城,翻鸟鼠山以达熙州,过洮河经康乐寨、定羌城(今广河)、宁河寨(今和政县)以达河州。由河州炳灵寺渡黄河即达唃厮啰子孙所辖青唐地区(今青海湟水流域)。即为通往西域的青唐道。元丰五年之后,即可由熙州至兰州,经定西城、平西寨、打罗城至天都寨;由天都寨南下至德顺军(今静宁县),再东向顺好水川,由笼竿城(今宁夏隆德县城)过六盘关(在今和尚铺)至平凉,顺泾河河谷经泾州、邠州以达京兆府;或由天都寨至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南下至瓦亭寨以达平凉,循泾河河谷达京兆。这可算是宋代通往青唐地区的北道。这样,宋朝在今甘肃境内的熙河、秦凤、泾原、环庆四路间,有南北两道畅通,互相间的联系更趋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