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考古新发现:跨学科研究证实南岛语族源于华南沿海
平潭考古新发现:跨学科研究证实南岛语族源于华南沿海
近日,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举办南岛语族文化艺术联展,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这次活动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南岛语族文化艺术品,还揭示了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这些考古发现,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南岛语族的起源及其在福建平潭等地的发展历程。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侯榕贵表示,这些发现对于了解南岛语族的早期迁移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揭秘南岛语族起源的重要阵地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8月,是两岸交流基地,致力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研究院理事长、副院长侯榕贵表示,研究院的主要目标是打造集科研平台、国际学术交流、公众展示、研学体验为一体的考古研究基地。目前,研究院已研发与南岛语族先民生产、生活、渔猎、出海等相关的研学体验课程,以增加公众参与的热情。
壳丘头遗址群: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证据
壳丘头遗址群位于福建平潭岛,包括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多处遗址,距今7500年至3000年。自2017年以来,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南岛语族起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营遗址揭示了距今约7300到6500年的史前文明,出土大量陶器,包括夹砂灰陶、黑陶和红陶等,这些陶器形态各异,装饰的绳纹、弦纹等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海洋相关。壳丘头遗址主要发现了距今约6500到5000年的遗存,陶器的典型纹饰包括压印的贝齿形状、点状图案、刻划的平行条纹及雕孔等。东花丘遗址则是遗址群中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代表性遗址,发现了夹砂陶和以云雷纹为主要图案的印纹硬陶陶器。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平潭岛本地文化与来自闽江下游地区的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
跨学科研究:语言学、遗传学、考古学的多重证据
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研究院首席专家邓晓华教授介绍,团队从语言学、遗传学、考古学等多学科角度,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
语言学研究表明,大陆壮侗语和台湾以及太平洋岛屿上的南岛语是具有发生学关系的姐妹语言,其同源共祖时空范围可以追溯至7000年以前的闽越沿海地区。遗传学研究表明,分布在台湾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人群和现今台湾南岛语人群的遗传连续性,以及和华南现代壮侗语人群之间密切的遗传亲缘性,表明南岛语人群直接起源于华南大陆沿海地区。考古学证据表明,从大坌坑到继大坌坑时期,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是持续的。台湾的考古学文化在自身演化的基础上持续地受到了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文化的影响,多样性有了显著的提升。
台湾同胞的认同:共同的祖先记忆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副院长、台胞博士许桂荣表示,通过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他发现许多台湾高山族同胞对南岛语族的了解匮乏,仅停留在听说层面。许桂荣邀请他们来到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为他们讲述这段远古的记忆,引发他们对南岛语族的浓厚兴趣。其中好几人因此加入了考古研究基地的志愿者团队,在后续的相关活动中担任讲解员。“甚至还有一些台胞告诉我们,他们民族传说里就有‘祖先来自遥远的大陆、划着船到达这个地方’的故事。”这些话极大地鼓舞了许桂荣和身边从事南岛语族研究的同事们。
台湾著名雕刻大师、微雕艺术家王章维在参观中激动地对许桂荣说:“我真的太感动了!大陆与台湾本就同源,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没想到我们共同的祖先探索海洋文明能追溯到更早的7000多年前,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