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续中创新“妙墨双钩”
在传续中创新“妙墨双钩”
双钩书法是中国书法宝库中独具特色的品类,它起源于古代的“双钩廓填”之法,通过勾勒出空心字并填墨,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2017年,襄阳市将双钩书法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文通过采访双钩书法传承人苏鸿斌,深入探讨了双钩书法的艺术特点、学习技巧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苏鸿斌和他的助理在研习双钩书法 全媒体记者杨洋 摄
双钩书法的历史渊源
双钩书法最早是为了还原和复制名家书法作品。在印刷术和影印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古人常将透明宣纸附在原作上,以墨线勾描轮廓复制作品,然后填墨。这种“双钩廓填”之法,使不少名迹得以流传至今。例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以及唐摹本《万岁通天帖》,都是通过双钩填墨的方式复制的。
双钩书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南朝时期的梁朝。清代末年,擅长双钩书法的王运福及其家人从江苏迁居湖北枣阳,使得双钩书法得以在当地发展。
双钩书法的艺术特点与学习技巧
双钩书法在表现汉字的点、横、撇、捺等笔画时,会形成完全封闭的不规则曲线圈。完成后的双钩线条不允许中断,大至围圈,小至围点,都需遵循这一规律。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因此,双钩书法在书写时要做到“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学习双钩书法的难点在于理解字体结构,尤其是行草书中的连绵不绝之处。书写者需要对整个章法和字体结构了然于胸,避免描摹,以免失去书法特有的审美趣味。
双钩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双钩书法传承人苏鸿斌自幼随父练习书法,后随河北省书协副主席孙学东学习传统书法,将双钩与传统书法融合,使双钩书法的线条更饱满、更有神采。他将练书法与练内功结合起来,通过“调息”之法提升书法练习效果。
苏鸿斌认为,传承书法艺术最好的方式是在传续中创新。他每天坚持读帖和临帖,楷书以颜、欧为骨,隶书学《曹全碑》,行书学二王。对于古帖名碑,他常常是实体字和双钩字转换练习,相互印证。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步加深对传统书法的理解,以及对行笔节奏的把握。
为了更好地传承双钩书法技艺,苏鸿斌创立了兰亭双钩书画院,通过办展览、办论坛、搞拍卖等方式,搭建传播双钩书法文化的平台。2023年,他创作了长达29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双钩书法作品,以非遗形式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并传播传统文化。目前,他还研发出双钩字帖等产品,让更多人接触、了解这项技艺。
双钩书法不仅是一种书法技艺,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在苏鸿斌等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项古老的技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