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112周年:从初创到全球化
中国银行112周年:从初创到全球化
1912年2月5日,经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3号开业,为“新政府之中央银行”。同年8月1日,中国银行总行在北京原大清银行旧址成立。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内外交困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一经成立就承担起中央银行任务,发挥金融中枢作用,有力巩固了辛亥革命成果。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旧址(原大清银行总行大楼)
虽然名义上作为中央银行,但中国银行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的处境十分艰难复杂。一方面国家积弱,财政金融大权早为外资银行所操纵控制。中国银行艰难开拓,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东等地设立分行办理外汇业务,并发挥自身优势尽力扶持新兴银行,以求集聚民族金融力量共同对抗外资银行。另一方面,北洋政府时期,金融资本与国家财政始终存在共栖与博弈并存的复杂关系。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短暂发展,外国银行势力渐减,金融资本中商股实力逐步增强,中国银行乘时崛起,竭力扩展业务。通过苦心经营和反复博弈,中国银行逐渐“博得社会之信用,树立银行之基础”,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成为民族金融业当之无愧的旗帜。
首次南下:银行业现代化之奠基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设中央银行,中国银行改组为“政府特许之国际汇兑银行”,同年11月,中国银行总行从北京迁至上海,开启了中国银行向近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 中国银行总行上海旧址(原德国总商会上海仁记路大楼)
中行总行南迁上海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建立金融垄断体制,一直设法控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总行迁至南京附近的上海是国民政府加强控制的必要手段。此外,20年代中后期,上海有中资银行93家,外资银行24家,各类金融市场兴旺发达,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对中国银行而言,总行迁设上海有着政治、金融多方面的优势,对业务发展裨益良多。
国民政府为求速效,原欲将中国银行改为中央银行,被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抱有银行自由发展追求的张嘉璈婉拒。作为1916年“抗停兑令”的主导者,张嘉璈及商股管理层深感“发行银行不可不求业务上之独立、营业方针不可不侧重于商业方面”,改组后张嘉璈出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以国际汇兑银行为方向,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之改革,成为中国银行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为民族金融业的革新提供了范例。
20世纪30年代,国内灾荒频发,内战连年不休,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变本加厉进行经济侵略。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不自限于改组条例所赋予之职责,不斤斤于营业之盈亏,更不以独善其身为得计,抱定为国家、为社会牺牲之决心”,践行大行担当。中国银行以扶助工商实业为宗旨,大力支持民族工业。此外,中国银行通过创立行业协会及联营机构,投资国货公司,协助国货扩大产销,多次毅然投入巨资扶助铁路、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
△ 中国银行总行上海旧址(汉口路50号)
世道艰辛,但中国银行始终锐意改革。时任总裁张嘉璈踌躇满志记述:“中国银行内部组织既已革新,银行实力足与欧美银行相抗衡,必须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表示基础巩固,信孚中外”。中国银行选定外资银行林立的外滩建造中行总行新厦,表明中行不仅是中国民族金融之翘楚,也在国际金融市场立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大厦即将建成之际,抗战烽烟四起,中国银行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步入特殊发展时期。
西南辗转:不屈抗战之金融脊梁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193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将西南大后方作为民族复兴的基地。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形势骤然紧张,中国银行总行从汉口路50号迁至法租界霞飞路办事处。自此,随着抗战情势之变,中行总行开始了千里辗转之迁移。上海沦陷后,1937年11月总行陆续由沪迁港,“总驻港处”成为实际决策中心。总行总账室、储蓄部等由沪移往汉口、再经渝滇转港,国外部为业务之需、账册安全,甚至远迁仰光。总行之所以移设香港,主要为利用香港交通、通讯发达,也可借助香港枢纽地位,吸收海外侨汇及进口战略物资。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纲要》,规定四行总行应移设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同年10月,中国银行总行奉命由港分批内迁重庆,保留“总驻港处”用以策应,至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全部移渝办公。
△ 中国银行总行在渝办公地玉灵洞
△ 1939年10月至1945年10月,中国银行总行迁至重庆后在此办公(现渝中区小什字新华路41号)
辗转迁移极为艰辛。即使战时险恶,路途曲折,中国银行人还是力保重要文件、账册券料等安全内运,不畏艰险、负重前行是中国银行人不屈抗战的真实写照。
在颠沛动荡中,中国银行以民族大义为重,秉承家国情怀,于乱局中倾力稳定金融,于困局中竭力活跃经济,积极供应军需、协助建设、扶济各业,克尽使命。
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市面流动性奇缺,投机日渐兴起,行情剧烈波动。中国银行与其他大型银行一道,竭力稳定金融市场。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制定了开发大后方战略计划,将西南、西北地区作为抗战复兴基地。西部经济原本落后,加之大批内迁机构人员需要安置,而中国近2/3国土沦丧,贸易不畅、交通受阻,建设西部陷入艰难困境。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打通脉络,才能于困局中活跃经济。中国银行秉承国策,竭力融通资金汇兑,扩大业务网络,扶助经济,振兴后方。
随着战时金融兴起和金融机构内迁,重庆成为全国最大最重要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空间转移,不但保存了抗战实力,也促进了大后方建设和西部开发。中国银行与同业一道,吸收社会游资、调剂内地农工商矿金融、贯通资金脉络,在四行专业分工之前,创下了吸存、投放、外汇基金摊垫等数项业务之最,成为支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非常时期金融统制,设立“四联总行”、强化中央银行地位、推行四行专业化方针,中国银行将钞券发行权、大部分外汇储备移交央行。
经过八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1945年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后蒋介石政府挑起内战,物价飞涨,民不聊生。1946年1月,中国银行总行迁至上海外滩23号。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4日,时任中共华东、中原野战军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组织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接管中国银行的处理方针,中国银行回归人民怀抱。
改革开放: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9年,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94年,随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中国银行转型为国有商业银行。2004年,中国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中国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成为首家在A股和H股同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
进入21世纪,中国银行加快了全球化步伐。截至2025年,中国银行在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广泛的国际金融服务。中国银行的全球化发展不仅体现在机构布局上,更体现在其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上。中国银行连续多年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结售汇、银团贷款、离岸债券承销、熊猫债承销等领域保持市场领先。
“一带一路”: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最广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积极支持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秘鲁钱凯港、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风电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以及波黑多博伊医院等一批“小而美”惠民生工程。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过1000个,累计授信支持逾3160亿美元。
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中国金融开放
中国银行坚持服务大局,持续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积极承担人民币清算行角色,提升人民币清算行履职表现,金边分行和塞尔维亚子行获得人民币清算行资格,担任人民币清算行数量增至15个。推进CIPS直参行全球布局,提高人民币清算网络覆盖度和便利性。在各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中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中加大投入,提供存贷款、汇兑、债券承销、资产管理等各类型人民币金融服务。扩大丰富人民币使用渠道,打造跨境电商、离岸贸易、自贸金融等跨境人民币新场景。2023年,新增43家CIPS间参行,保持同业第一;境内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超过23%,市场份额稳居同业首位。
展望未来:续写百年辉煌
从1912年到2024年,中国银行走过了112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民族金融业旗帜,到全球化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崛起并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秉承“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