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第七届心理健康节:阅读与艺术创作助力心理健康
武汉大学第七届心理健康节:阅读与艺术创作助力心理健康
武汉大学第七届研究生心理健康节以“书香沁润,丰盈人生”为主题,通过一系列阅读与创作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自我认知与抗压能力。活动中的“阅绘心声,明智创思”阅读绘画、“穿针引线,陶情修雅”自制线装书以及“笔墨再续,自省明理”故事续写等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释放情绪,还在文化交流中提升人文素养。这些活动展示了阅读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通过阅读找到心灵的寄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阅读:心灵的良药
阅读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阅读不仅能改善大脑功能,还能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和记忆力。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不读书或只读期刊的人相比,经常读书的人在未来12年内死亡的风险要低20%。每天阅读一小时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词汇量,从而促进更好地沟通和表达。
位于美国休斯敦的贝勒医学院的神经学助理教授萨曼莎·亨利表示,阅读作为一种正念活动,有助于将我们的思维重新引向当下、对抗压力并改善注意力。认知神经学研究机构的专家也指出,阅读小说等轻松类型的书籍“有助于减轻压力”。沉浸在一本好书中是以健康方式暂时摆脱日常烦恼的有效方法。同时,这种活动可以让读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书中人物的情感和经历,从而增强同理心和社交理解力。
艺术创作:情感的出口
艺术治疗,又称艺术疗法、艺术心理治疗,指的是通过表达性艺术进行心理疗愈。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治疗的产生,是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影响与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可以分为语言性的和非语言性的。人类的左脑负责语言处理、逻辑与归类,而创伤记忆、童年及情绪记忆都储存于右脑。面对心理障碍,尤其是那些由心理、情绪与认知症结交织而成的心理问题,单纯的语言治疗往往难以触及核心。艺术治疗属于非语言性的,通过右脑的运作模式连接艺术治疗,具有直达性、表达性和广谱性等优势,它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
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治疗与自我发现交织在一起。艺术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干预方式,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为个体提供了一条通往心灵深处、实现自我疗愈的路径。目前常见的艺术治疗形式包括美术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戏剧治疗等多种治疗形式。其中,美术治疗涵盖绘画、陶艺、雕塑、编织、拼贴等艺术手段,而绘画治疗是艺术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通过画笔和色彩,个体可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和心结,转化成可视的图像从而调节心境。
阅读与艺术创作:心理健康节的实践
武汉大学第七届研究生心理健康节的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阅读与艺术创作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例如,“阅绘心声,明智创思”阅读绘画活动,通过阅读与绘画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绘画中表达情感,从而达到心灵的舒缓和治愈。自制线装书活动则通过手工制作的过程,让学生在专注和细致的操作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故事续写活动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释放情绪、提升心理健康的平台。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未来的学业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武汉大学第七届研究生心理健康节的举办,无疑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关注和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平台。通过阅读与艺术创作,学生可以找到心灵的寄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