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秦基伟确定作战策略,打造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上甘岭》:秦基伟确定作战策略,打造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创造了奇迹。面对联合国军190余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的狂轰滥炸,志愿军依托坑道防御体系,成功坚守阵地,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这一胜利的背后,是秦基伟等将领的英明决策和志愿军战士们的智慧与勇气。
在咪咕热播的电视剧《上甘岭》中,第2集到第3集生动还原了这一历史场景。当时,秦基伟在五圣山视察后,回到十五军驻地,独自思考三天三夜。当初在誓师大会上,他曾对全体官兵说:“为了胜利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经过不眠不休的思考,秦基伟提出了以积极防御、持久作战为指导方针的方案。他主张改造战地工事,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实行大规模筑城作业,建立攻不破的防线。
为了更好地理解美军战术,秦基伟还组织了一场橄榄球赛。通过比赛,众人体会到美军的强悍之处:全凭力量和速度取胜,不留空隙的一线平推。这也让志愿军认识到,要在绝对力量和速度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赢得战斗,只能依靠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固的工事。
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第十五军在自己防区挖掘了325条坑道,总长达两万多米,另有鹿砦、战壕、交通壕等工事数万米。这些坑道相互连接,形成了横贯防区的“地下长城”。
回顾历史,在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飞机、坦克和大炮等现代化武器,攻势强大,中国人民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却笑到了最后,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除了中国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优良作风和钢铁般的意志外,正是得益于志愿军这一套独有的杀敌利器——坑道工事。
图源:抗美援朝纪念馆
正是成功地利用了坑道工事,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不仅成功地顶住了“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有效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而且还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攻击力量。
在最新播出的这两集中,由黄轩饰演的“段显峰”一角得到了进一步的塑造。在第1集里面,本以为只会“纸上谈兵”、花拳绣腿的段参谋,他不仅可以给新兵们讲讲捕俘战术,而且为了掌握敌军的第一手情报,还可以带队去敌后抓“舌头”,用炸药开坑道、利用自己过硬的军事技巧,成功拆除航空弹......一个满怀一腔热血,心理素质过硬、有勇有谋的军人形象跃然于荧幕之上。
在第3集的尾声,讲到1952年正逢美国总统大选,美军在朝鲜接连遭到志愿军重创,这一点成为艾森豪威尔攻击杜鲁门的主要武器。对此,美集团军前线做了新部署,频繁动作引起志愿军司令部的注意,邓华、杨得志、洪学智据此进行讨论,决定要尽快作出反击计划。
在朝鲜平康与金化之间,横贯志愿军前沿阵地,有一座敌军据守的著名山峰——391高地。高地长约1000米,山势险峻,周围是一片3000米的开阔地带,易守难攻。它是敌人插进志愿军前沿阵地前的一颗“钉子”,拔掉它不仅可以改善志愿军的防御态势,而且对敌形成威胁。秦基伟在经过分析之后,主动找到王近山,提议奇袭391高地。
而熟悉该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五圣山391高地的战斗中,一名志愿军战士,身上的伪装草被敌人的弹药点燃,但为掩护潜伏战友、保证战斗胜利,这名战士硬是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烈火焚身而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民军队的军史上,他就是——邱少云。不知道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故事,能否在后面的剧情得以呈现。
从前三集的剧情来看,电视剧《上甘岭》演员们真实刻画的每一幅画面,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犹如翻开了一本“影像历史”。“五圣山大战”一触即发,今晚八点,继续锁定咪咕视频,跟随志愿军一起回到那个热血壮志洒满上甘岭的壮烈岁月。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