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续费成“隐形消费”陷阱,新规将至剑指四大乱象
自动续费成“隐形消费”陷阱,新规将至剑指四大乱象
“哎,又是一笔‘被消费’的钱包!”
上个月,我无意中翻看支付宝账单时,赫然发现一笔来自网易云音乐的扣款记录。仔细一查,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连续被扣款好几个月了!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笔“被消费”的费用,居然是因为我之前一时冲动开通的会员服务。
“被消费”的钱包:自动续费的坑有多深?
这并非个例。江西上饶的陈先生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在网易云音乐App上看到一个“26元优惠季卡”的推送,点击付费后却发现被扣了45元。当陈先生质疑时,客服回复称这是因为他的苹果账号之前在其他云音乐账号开通过黑胶自动续费业务,因此不能享受优惠价格。
更令人咋舌的是广州的宋先生的经历。他于2022年5月开通过一次网易云音乐的会员,用了几天后就卸载了App,却在两年多后发现已被连续扣款26个月,共计338元。而这些扣款通知,仅在App内以私信形式发送,对于已经卸载App的用户来说,根本无从得知。
自动续费:一场“悄无声息”的消费
这些案例揭示了自动续费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 优惠价格误导:实际扣款金额高于宣传价格,如陈先生的案例
- 续费通知不及时:仅在App内通知,用户卸载后无法收到提醒
- 取消续费操作不便:部分用户反映找不到取消入口
- 自动续费默认勾选:系统默认选择自动续费选项,用户容易忽视
这些问题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也引发了公众对平台诚信度的质疑。
新规出台:自动续费将有法可依
值得庆幸的是,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自动续费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条例第十条,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
北京理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久成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采访时表示,自动续费扣款前未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他强调,显著方式是指非常明显、足以引起消费者注意和重视的方式,而仅在平台私信提醒的方式并不符合这一要求。
他山之石:其他平台怎么做?
对比其他音乐平台的自动续费政策,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例如,QQ音乐虽然也存在首月优惠后自动续费价格提高的情况,但其在活动页面明确提示了这一规则,并要求用户每月到中国移动App领取权益。虽然这一设计仍存在争议,但至少在透明度上做得更好。
相比之下,Apple Music的自动续费政策则更为用户友好。用户只需在设备设置中简单操作即可取消自动续费,且在免费试用期取消订阅通常可以享受全额退款。
如何避免“被消费”?
面对自动续费的种种陷阱,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钱袋子”呢?
- 仔细阅读条款:在开通会员服务前,务必仔细阅读相关条款,特别是自动续费、优惠条件等关键信息。
- 定期检查扣费记录:养成定期查看银行或支付平台账单的习惯,及时发现异常扣款。
- 及时取消不必要的订阅:如果不再需要某项服务,应及时取消自动续费。对于苹果用户,可以通过设备设置中的“订阅”选项进行管理。
- 保留证据:如果遇到自动续费问题,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扣款记录、通知截图等,以便维权。
结语:期待更透明的消费环境
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实施,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透明、公平的消费环境。对于平台而言,遵守法规、尊重消费者权益是长远发展的基石;对于消费者而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勇于维权则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关键。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自动续费不再成为困扰用户的“隐形消费”,而是真正成为一项便捷、透明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