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中医药现代化,196国认可彰显国际影响力
科技创新助推中医药现代化,196国认可彰显国际影响力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句诗中的“蒿”,就是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生命的青蒿。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发现不仅让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巨大潜力。
青蒿素的成功,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成果登上国际舞台,展现出令人瞩目的“中国智慧”。
在本草基因组学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的研究堪称典范。他创立了“本草基因组学”学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原物种的DNA序列,为中药材建立了通用的基因条形码鉴定标准。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还推动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陈士林团队完成的“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技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中药材建立了通用的基因条形码鉴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将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方法列为中药材鉴定指导原则之一。通过对中药材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可揭示中药材遗传背景和次生代谢成分合成机制,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抗病性等特性,进而指导优质中药材的品种培育和生产,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同时,基因组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利用中药材潜在药用成分,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络病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的创新成果令人瞩目。他通过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了中医药成果的创新与转化。络病理论涵盖现代医学中的众多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和肿瘤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系统地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并创立了中医络病学这一新学科。基于络病理论,研发出了14种专利新药,其中10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5种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获得了6项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这些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通心络是标志性药物之一。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通心络对稳定颈动脉斑块、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降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等方面均有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JAMA》发表,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
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参松养心治疗心律失常突出的特点是“快慢兼治,整合调节”;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的成果。该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首次完成芪苈强心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3119例临床循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联合标准化治疗降低慢性心衰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对照组下降22%(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为改善慢性心衰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芪苈强心胶囊还被列入中华医学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气络学说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络病理论体系,尤其是其应用于抑郁症、失眠症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调平效应。”吴以岭院士介绍说,八子补肾胶囊则是根据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研制出的抗衰老药物,通过大规模的抗衰老实验研究证实,该药物能从多方面阻抑衰老机制,延长哺乳动物自然寿命,并对多种老年性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中医药的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据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被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并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些事实表明,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已成为促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力量。
在巴西,中医药从业者已达20万人,针灸、草药等疗法已纳入巴西全国统一医疗系统。在德国,汉堡大学附属埃彭多夫医院汉萨美安中医中心开展多项中医药相关研究。在阿联酋,北京同仁堂中医馆自2011年以来开设两家门店,主要经营中医诊所、中成药销售及进行中医药相关宣传推广活动等。在南非,针灸成了约翰内斯堡大学最受欢迎、最难申请的专业之一。在柬埔寨,中国医疗队用中医药医疗服务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赢得各界普遍赞誉……
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景令人振奋。随着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更加紧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将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