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千年古刹见证丝路辉煌
张掖大佛寺:千年古刹见证丝路辉煌
在甘肃省张掖市的闹市中心,一座千年古刹静静地矗立着,见证着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沧桑。这就是张掖大佛寺,一座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的皇家寺院,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
亚洲最大室内卧佛:震撼人心的佛教艺术杰作
步入大佛殿,一尊身长34.5米、肩宽7.5米的卧佛映入眼帘。这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卧佛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右手展于脸下,左手伸于身侧,安睡于1.2米高的台基之上。卧佛胸前饰有“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更为特别的是,卧佛头枕莲台,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形象丰满端秀,姿态恬静安详,生动再现了释迦牟尼涅槃的神情。
在卧佛首足处,塑有两尊通高7.6米的护法,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对释迦牟尼佛的虔诚与崇敬。卧佛背后,有其在世时著名的十大弟子群像,南北两侧则是十八罗汉。其中,最有特点的罗汉叫降龙罗汉,因是皇家寺院,罗汉并没有降龙,而是在斜对面的屋顶上盘踞着一条巨龙。
珍贵文物:千年文化的瑰宝
大佛寺内珍藏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国内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在大殿后的藏经阁内,至今依然保存着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大般若经》和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这些经卷,据说是人们在勘测藏经殿时,发现殿内有一面夹墙,拆开后发现12个大经橱,里面藏有6361卷明永乐《北藏》经,还有将近800册用真金研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精美壁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在卧佛殿内四周墙面及上层板壁上,所绘壁画生动诉说着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故事。东西墙壁画取材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构图繁复精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建筑之美:宫廷式样的佛教殿堂
张掖大佛寺整体建筑贯穿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配殿呈均衡对称排列。现存古建筑包括山门、牌坊、钟、鼓楼、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塔及金塔殿等。大佛殿为全寺主殿,殿身两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青瓦飞檐、朱柱环立,具有典型的宫廷式样。这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西夏时期的佛教艺术特色,又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数字化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张掖大佛寺启动了“不可移动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构建大佛寺建筑、壁画、彩塑等重要文物的“数字孪生”。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使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还能让数字化文化遗产更加走近社会大众。同时,还将为张掖大佛寺景区注入新的旅游业态资源,让游客通过高科技数字场景深入体会历史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和活态化传承。
西夏文书法:新增的网红打卡地
自2024年7月下旬起,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开展“‘彩虹张掖·诗意甘州’西夏文书法走进张掖大佛寺”活动。西夏文书法展示区成为景区新增的网红打卡地。西夏文由西夏景宗李元昊在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其文字借鉴了汉字的形制,在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笔画多在十画左右,撇、捺等斜笔较多,结构均匀、格局周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张掖大佛寺,这座历经近千年沧桑的皇家寺院,如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不仅是张掖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走进大佛寺,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宁静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