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50秒,不一样的龙门石窟“打开方式”!
11分50秒,不一样的龙门石窟“打开方式”!
龙门石窟,这座位于河南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文化宝库。从规模宏大的奉先寺到精美绝伦的卢舍那大佛,从唐代帝王将相的造像到普通百姓的虔诚信仰,每一尊雕像、每一处雕刻都在诉说着大唐盛世的辉煌与沧桑。
你印象中的龙门石窟,
是什么样的?
是400余年开凿,
2345座洞窟,
3600余块碑刻,
100000余尊造像,
让这里汇聚了中国中古世纪,
最优秀的造像艺术。
还是李治、武则天、王玄策等,
一众大唐群星先后在此登场,
在龙门开创了一处,
前所未有的“人间佛国”
……
最近,
星球研究所《文明史诗》系列,
将镜头聚焦龙门石窟,
用11分50秒,
带你重返大唐,
看盛世繁华留下的岁月痕迹,
解锁不一样的「龙门石窟」!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
龙门石窟。
大唐时期的“人间佛国”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
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
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
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
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
也是唐高宗为唐太宗追福营造,
堪称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卢舍那大佛
这座依据《华严经》
雕凿的摩崖式佛龛,
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
卢舍那佛为中心,
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
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奉先寺
如果说奉先寺代表着
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那么卢舍那大佛就是
这座东方石刻艺术殿堂中
最闪耀的一颗明珠。
文殊菩萨(上)、天王和力士造像(下)
佛光闪耀的盛世大唐
从古至今,
无数丝路往来者
在龙门石窟留下了丰富多彩、
形式各异的文化交融,
宾阳南洞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
其中尤以同印度之间的交流最引人瞩目。
身为唐朝敕使的王玄策
曾四度出使印度,
把大唐帝国和五天竺诸国的交通和文化
推向一个新阶段。
菩萨·唐·宾阳南洞
其中在龙门宾阳南洞,
有王玄策的造像一铺及造像铭,
【王玄策】之名及后面的纪年清晰可见,
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宾阳南洞
而闻名中外的窟龛奉先寺,
是唐高宗为其父太宗祈福而兴建。
规模之大超过了龙门所有的石窟,
距今已有1300多年。
为了开凿奉先寺,
武则天还曾专门施脂粉钱二万贯助建,
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万元。
奉先寺
大唐时期的女性之光
伫立于奉先寺,放眼望去,
整组雕像对卢舍那大佛
有一种簇拥态势,
像是宫廷皇帝临朝执政,众星拱月,
卢舍那大佛俨然便是帝王。
卢舍那大佛
也许正因为如此,
在民间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卢舍那大佛是按武则天的形象雕凿的。
加之大佛形象兼具柔性之美,
更让世人怀疑。
卢舍那大佛
真相,或许已经不可得知。
但是龙门造像中女性的力量,
确实非常突出。
奉先寺普贤菩萨
在万佛洞前室南壁,
有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
凭借窈窕婀娜的身姿、细腻流畅的雕刻,
而被誉为“龙门最美观世音”。
万佛洞观世音菩萨
万佛洞,开凿于唐代,
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营造。
洞内南北两壁刻满了15000余尊小佛像,
远看貌似千篇一律,
近看却又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
为世人呈现出
一幅“万众成佛”的石刻画卷。
万佛洞
精湛的石刻艺术,
宏伟的造像规模,
万佛洞堪称石刻艺术上的奇迹之作。
而让人更为惊叹的是,
这间窟龛背后的“设计师”竟是两位女性,
唐代女官姚神表和智运禅师比丘尼。
万佛洞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
万佛洞像一束光,
照亮了历史长河中的女性力量。
如今,让我们再次走进万佛洞,
细细观摩这传世佳作,
向历史长河中默默发光的女性艺术家们致敬。
万佛洞
佛光下的女皇
大唐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
神都洛阳的宫城正南门应天门的城楼上,
发生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历史事件。
天后武则天宣布:
“革唐命,改国号为周”,
改元为天授,尊号为圣神皇帝,
建立武周政权,
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君临天下。
△卢舍那大佛
武则天成为天后以来,
石窟寺造像的主尊也在发生变化,
将在未来成佛的弥勒菩萨
已经居于主尊的地位,
提前变成了弥勒佛,
接受人们的供养和朝拜,
成为龙门这一时期造像的趋势,
并影响全国石窟造像。
奉先寺
龙门弥勒造像窟龛有:
惠简洞(673年)、双窑南洞、
万佛洞窟门南壁500弥勒、擂鼓台中洞等,
堪称武周政权的象征。
惠简洞
擂鼓台中洞
这些弥勒造像,
都是以善跏趺坐的弥勒佛为主尊,
可以窥见武则天一步步
登上女皇宝座的轨迹。
△卢舍那大佛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定立于龙门石窟之前,
佛的俯视、众生的仰视,
目光在悠远空寂中交汇,
思绪早已飞回千年前的大唐
当你凝视着龙门石窟,
大唐群星也在凝视着你。
这就是龙门石窟,
一座拥有万千故事的文化宝库。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