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从生物标记物到临床治疗新进展
烟雾病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从生物标记物到临床治疗新进展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狭窄与颅底异常穿支血管网络。这种疾病因脑血管造影时呈现如“烟雾”般的影像而得名。烟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神经认知障碍等,并且是我国儿童和中青年人群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嵘教授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赵元立教授团队在烟雾病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通过蛋白组学分析,首次识别出WNT4作为出血型烟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并揭示了其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烟雾病的分型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依据,还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段炼、韩聪教授团队在儿童烟雾病合并大脑后动脉受累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对570例儿童烟雾病患者长达10年的随访,首次证实了后循环间接血运重建手术在预防卒中和改善预后方面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大脑后动脉受累在儿童烟雾病中较为常见,且与不良预后相关。通过后循环脑-硬膜-动脉融通术(EDAS-p),患者的卒中保护率显著提高。
这些重要研究成果在首届“烟雾病天坛论坛”上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论坛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包括赵继宗院士、王硕主委等,围绕烟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技术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分享了关于烟雾病搭桥手术、出血型烟雾病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为推动我国烟雾病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
这些最新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烟雾病的发病机制,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对于不同亚型和年龄段的患者,研究结果能够指导更精准的治疗策略。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多学科合作的加强,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望取得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