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峡谷大桥:贵州交职院助力打造“世界第一高”
花江峡谷大桥:贵州交职院助力打造“世界第一高”
花江峡谷大桥正在紧张建设中,这座未来的世界第一高桥吸引了广泛关注。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贵州交职院)在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派出了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团队,还在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大桥全长2893.6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高达625米,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缩短通行时间。贵州交职院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工艺,使得这座超级工程得以稳步推进,预计将在明年6月底实现顺利通车。
贵州交职院的技术创新
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过程中,贵州交职院充分发挥了其在公路桥梁隧道方面的专业优势,参与了大桥的勘测、设计、建设、健康监测等全过程。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贵州交职院与建设单位紧密合作,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
智能温控系统
大桥的混凝土总用量多达43.9万立方米,其中最大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安龙岸锚碇,体积更是达到了16.4万立方米。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水化热,避免裂缝产生,贵州交职院自主研发了智能温控系统。通过预埋冷却水管和智能芯片,实时监测内外温差,并通过冷热水池调节温度,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抗风技术
花江大峡谷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山高谷深,监测到的最大风速为12级。为了确保大桥的抗风安全性,项目团队与同济大学合作,采用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技术,24小时自动采集风速、风向等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大桥两侧安装了可调节角度的钢材质风翼板,并在猫道上使用镀锌钢丝网,有效降低了风力影响。
北斗定位系统
在主缆架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引入了北斗定位系统,精准定位主缆建设的三维绝对位置,将基准索股架设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这种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缆索架设的精度。
人才培养与智力支持
贵州交职院不仅提供了技术支持,还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据统计,项目中30余名技术骨干和近200名参建者都是贵州交职院的毕业生。他们分布在项目的关键岗位,成为大桥建设的中流砥柱。此外,贵州交职院的专家团队还与建设单位一起,通过自主研发的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采用轻型煅焊结构索鞍、大吨位智能缆索吊等技术,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桥旅融合”理念的实践
作为贵州“十四五”时期桥旅融合重点项目,花江峡谷大桥在设计阶段就将“桥旅融合”理念纳入发展之中。贵州交职院依托专业优势,参与了云渡特色服务区、大桥周边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户外极限运动场地建设的商讨与设计工作,助力大桥建设成为“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的综合体。
展望未来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不仅是一项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更是贵州交职院在高桥建设领域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现。大桥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缩短车辆横穿峡谷两岸的时间,从过去的2个小时缩短至2分钟。同时,大桥还将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贵州交职院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工艺,为这座世界级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