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南大团队分别突破,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迎来新进展
复旦、南大团队分别突破,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迎来新进展
在第75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AASLD 2024)上,中国科研团队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复旦大学步文博团队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婕教授团队分别展示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
复旦大学:磁共振纳米探针实现精准诊断
复旦大学步文博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FAPα响应型磁共振纳米探针的技术,实现了对肝纤维化分级的无创精准诊断。
这种新型纳米探针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肝纤维化组织中的活化成纤维细胞,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准确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研究显示,该技术在检测肝纤维化分期方面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区分不同阶段的肝纤维化,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
南京大学:PRO-C3联合GP73提升诊断效能
与此同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婕教授团队在AASLD 2024大会上报告了他们在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方面的最新发现。研究团队发现,血清学指标III型胶原蛋白N端前肽(PRO-C3)和高尔基蛋白73(GP73)的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性。
在一项纳入324例未治疗慢乙肝患者的研究中,PRO-C3和GP73联合使用时,检测显著肝纤维化(S2-4)的AUC值达到0.84,检测进展期肝纤维化(S3-4)的AUC值提升至0.80,显著优于传统的FIB-4评分。这一发现为CHB患者的纤维化筛查提供了新的选择。
新技术优势显著
与现有的无创诊断技术相比,这些新技术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传统的EUS触诊虽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预测效果较好,但操作复杂且需要麻醉;FibroScan虽然便捷安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受到体型等因素的影响。而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这些新技术不仅无创、安全,而且准确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
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断工具,也为肝纤维化患者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些新技术有望在未来的肝纤维化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