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貉口普查”揭秘:上海野生貉种群稳定可控
第三次“貉口普查”揭秘:上海野生貉种群稳定可控
近日,第三次“貉口普查”结果公布,显示上海地区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有了新的变化。此次普查结果显示,貉在上海的扩张步伐减缓,社区内定居貉的密度大幅降低,保持在稳定可控的状态。此外,停止投喂猫粮等措施有效提高了野生貉的健康水平。这些保护措施不仅控制了貉的数量,还降低了与人类发生冲突的风险。了解这些最新保护成果,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可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吧!
什么是“貉口普查”?
“貉口普查”是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的一项城市野生哺乳动物同步调查工作。该项目自2022年开始,每年组织市民志愿者参与调查,旨在准确掌握野生貉在上海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及其变化原因,并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貉的态度。
第三次“貉口普查”主要发现
第三次“貉口普查”调查了上海100多个小区,发现貉的分布范围已从最初的局部区域扩散至全市300多个点位,主要集中于松江、青浦、闵行等区。调查结果显示,貉在上海的扩张步伐明显减缓,社区内定居貉的密度大幅降低,保持在稳定可控的状态。这一变化表明,上海的貉种群已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
保护措施与成效
针对貉数量增长过快的问题,上海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管理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禁止投喂。《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这一规定得到了有效执行,许多小区通过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成功减少了投喂行为。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人为投喂是导致貉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停止投喂后,貉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研究团队通过GPS追踪发现,放归野外的貉死亡率接近100%,因此,简单抓捕放归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研究团队正尝试更温和的驱赶方式,如使用生命探测仪探测洞穴中的貉,再进行后续的填补和定点搬家。
公众参与的力量
“貉口普查”项目的一大亮点是公众的广泛参与。项目吸引了90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包括教师、学生、野生动物保护从业者、设计师、人力资源师、插画师、软件工程师等。志愿者们通过实地调查、填写问卷、参与科普活动等方式,为野生动物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许多志愿者在参与项目后,不仅自己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倡导者,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关注和参与保护工作。例如,一位名叫淦淦的野生动物爱好者在参与“貉口普查”后,积极向朋友和家人分享关于貉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貉的习性,消除对貉的误解和恐惧。
未来展望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计划到2035年形成系统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将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提升调查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同时,上海还将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通过持续的科普教育和公众参与活动,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共同守护我们的城市生态
貉作为上海的“原住民”,与人类共享着这片土地。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通过“貉口普查”项目,我们不仅掌握了貉的生存状况,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尊重自然,爱护动物,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