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嫦娥石”,成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中国科学家发现“嫦娥石”,成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2022年9月9日,一个令中国科研人员振奋的消息传来:中国科学家在月球土壤样本中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并将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也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在月球发现并命名新物质的国家。
“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它的理想化学式为(Ca8Y)□Fe2+(PO4)7,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空间群R3c。颗粒大小约2~30微米,常与铁橄榄石、单斜辉石、钛铁矿等矿物伴生。
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李婷及其团队,正是这一重大发现的幕后英雄。
李婷回忆起那段历时两个月的月壤颗粒分挑工作时,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锁骨。由于超高强度、重复上万次的分挑工作,她的锁骨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在显微镜下,她需要将10微米大小的“嫦娥石”手动转移至10微米的样品台上,整个过程必须在1分钟内完成。在14万个样品颗粒中,有希望检测到“嫦娥石”单晶结构的只有1颗,一旦失败,研究工作将前功尽弃。
“我们申请的月壤主要研究课题是核能元素和核素研究,同时为发现新矿物做了充分准备。”李婷解释说,中核集团核地研院两代人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对矿物学体系的谙熟和敏感、充分的练习,让失败发生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嫦娥石”的发现,是中国探月工程20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实施以来,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战六捷”的战绩,建立了完善的探月工程体系。从嫦娥一号获取全月球立体影像图,到嫦娥三号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再到嫦娥五号带回约2公斤月球样品,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据统计,全国航天、电子、核等工业和科研领域2000多家单位、约10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了探月工程的研制工作,推动了远程通信、高精度控制、高效特殊能源、特殊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跨越发展。
“嫦娥石”的发现只是一个起点。李婷表示:“我和我的同事们正通过‘触摸’月亮,向宇宙更深处挺进……有了发现‘嫦娥石’的经验,我有信心做得更好!”随着嫦娥六号即将前往月球背面采集样品,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探索步伐将更加坚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