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引领道光文化潮流
林则徐引领道光文化潮流
林则徐不仅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道光年间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法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他在禁烟运动中的坚定立场更是体现了他对国家文化的保护和推动作用。通过林则徐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道光年间中国文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发展。
重浚福州西湖
林则徐在道光年间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州。他在道光八年(1828年)丁父忧归家期间,与官绅协力重浚福州西湖,撰文《重修积翠寺记》,是林则徐与福州文化遗址的一段佳话。西湖景观之宛在堂、桂斋、荷亭,乃至乌石山、华林寺等,也成为林则徐在福州的重要纪念地。
福州西湖是晋太守严高于太康三年(282年)开凿的人工湖,储存西北诸山之水,灌溉周围数千亩良田。唐贞元十年(795年),观察使王翊辟南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并有河道与闽江相通;其子王延钧称帝,在湖滨辟地建造亭台楼榭,西湖遂成为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游览胜地,水清如镜,青山映辉。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把福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提并论,成为吟诵福州西湖之千古绝唱。
但清代乾隆、嘉庆以来,由于西湖年久失修,加之土豪劣绅在湖中积土,围占田园,遂使湖身渐趋堙塞,湖底抬高,湖水变浅。雨季到来,淹没农田和房屋,反成灾害。见此情景,林则徐从改善福州水利状况出发,向时任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巡抚韩克均备陈利害,倡议重浚西湖。孙、韩深知林则徐是水利专家,均表赞同,于是请林则徐和闽县知县陈铣、海防同知陆我嵩共同疏浚西湖。
道光八年(1828年)十一月,林则徐代孙尔准、韩克均拟《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林则徐在告示中叙述了西湖日渐堙塞而缩小的情况,准备重新划定湖界,利用冬季水涸时兴工开浚,“以为万民之计”。
同月,西湖疏浚工程开始,林则徐代福州知府拟《重浚福州小西湖禁把持侵扣告示》,云及浚湖工钱优厚,每50名民工选一工头,出具保结,听候派工挑浚,为此节省了不少开支。一生治理过江南、中原和大西北水利工程的林则徐(这是后话),借宛在堂办公,第一次完整地为福州西湖砌了石驳岸,计七百八十余丈,湖边石堤长一千二百三十余丈,还沿西湖岸旁栽种梅花一千多株。道光九年(1829年)竣工时,林则徐又代福州知府撰《湖堤砌石种树禁止掘毁告示》。
这是福州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疏浚西湖的工程,恢复了福州的水利优势,可灌溉良田三千顷。同时修葺的还有桂斋与荷亭,以纪念林则徐最为崇拜的宋代宰相、抗金英雄李纲。林则徐还为浚湖造大小二舟,小者可入城桥,此二舟成了画舫,为聚会的文人雅士增添了雅兴。荷亭三面临湖,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并取名伫月和绿筠,题联云:“新涨拍岸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的宛在堂也成为林则徐与文人墨客吟咏雅集之所在。
著名的闽剧传统戏《荔枝换绛桃》,也把故事的喜剧开端设置在荷亭,并将西湖的闽国皇宫作为悲剧结局。西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于此可见一斑。
清代著名诗人谢章铤(清末官至内阁中书,后任致用书院山长)云:“福州西湖历代均有修浚,本朝以林文忠公为尤著,文忠以闽人治闽事,利弊了然,故成功久而固。”笔者以为,林则徐疏浚福州西湖的功绩,堪比唐白居易、宋苏轼于杭州西湖之白堤、苏堤媲美,也与曾巩沟通济南大明湖、王安石治理南京玄武湖,乃至林则徐本人在江苏、河南等地治理江河工程等量齐观,而载入史册!
林则徐疏浚西湖的同时,建南宋民族英雄李纲祠堂,在祠堂架三椽,植桂树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曰桂斋。祠厅前廊右侧,立《新建李忠定公祠堂记》碑,福建布政使程含章撰文,林则徐手书。这里离林则徐家文藻山很近,林则徐少年时常来此读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同时纪念李纲与林则徐两位闽籍伟人。
说到林则徐笔下的福州文化景观遗址,还应提到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林则徐应华林寺住持增辉和尚之请,为历经八年修缮的华林寺写《重建华林寺碑记》。同年,林则徐还到过福州东山寻找南朝隐士虞寄的故址,并写有《虞寄庵怀古》一诗,其中云:“洛阳殿作单于宫,犹闻宰相称山中。虞公遁迹更幽窔,东山僻在东海东。”林则徐《云左山
书法成就
林则徐的书法成就在当时的社会和朝野中颇具影响力,但由于他在政治成就上的杰出表现,使得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相对较少被人所知。林则徐的书法以欧体为基础,巧妙地融入了褚遂良、柳公权、赵孟頫等大家的笔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楷书作品精美绝伦,行草书秀美而有力,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底。
林则徐的书法造诣深厚,以欧体为基石,巧妙地融入了褚遂良、柳公权、赵孟頫等大家的笔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林则徐的书法中,每一笔都主次分明,相得益彰,仿佛是大自然中的和谐旋律在纸上跳跃。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底,还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林则徐的书法艺术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充...
四时读书乐读书乐
林则徐所书小楷《佛说无量寿经》是他在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当时,林则徐已52岁,担任湖广总督。为了庆祝上司宫保尚书陶澍的寿辰,他特别书写了这幅小楷《佛说无量寿经》,其中融入了欧楷的笔意,展现出其书法的精湛技艺。这幅作品以蓝色纸张为底,金色泥迹为饰,整体...
林则徐在书法领域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楷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清末民初的时期,他的书法作品甚至成为了社会上广泛流传的“通用字帖”,被众多书法爱好者所推崇。林则徐的书法技艺以行书和楷书见长,而他的楷书更是被誉为清朝第一。在他27岁那年成功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名声显赫。林则徐的书法风格主要宗法唐人,特别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唐人楷法的...
文学作品
林则徐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特别是在禁烟运动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的诗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林则徐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以湖广总督的身份被派到广州查禁鸦片,展现了坚定的爱国思想。他在广东禁烟坚决果断,取得很大成绩,又击退了英国强盗的武装入侵,因此,很受人民的拥戴。但是,英国侵略者却不甘心失败,移兵北上侵占定海,并进攻天津,威胁北京。腐败的清廷吓破了胆,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又占了优势,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并把林则徐撤职,发配新疆。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查禁鸦片和抵抗英国侵略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活动,歌颂了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平英团”的斗争。
9月28日,由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主办的“国庆献礼·文韵流芳”林则徐与汉家公主文学作品朗诵分享会在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举办,让各族群众感受文字与朗诵的魅力。
举办文学作品朗诵分享会,旨在通过诵读的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活动现场。 马新月 摄
本次朗诵活动分为林则徐精神篇、汉家公主精神篇、爱国情怀篇3个篇章共9个节目。来自林则徐纪念馆和汉家公主纪念馆的16名小小讲解员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与林则徐、汉家公主相关的经典散文、诗歌和历史故事等作品。六人小组朗诵《十无益格言》、师生朗诵《解忧颂歌》、亲子朗诵《家国梦·张骞颂》等节目轮番上演,为观众送上了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朗诵会。同时,志愿者还带来了独唱、葫芦丝演奏、舞蹈等节目。
“我朗诵的是《解忧颂歌》,通过与老师一问一答的方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场朗诵会就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当讲解员快一年了,收获非常大!”伊宁市第二十五小学三年级学生刘曼妮说。
林则徐不仅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道光年间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法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他在禁烟运动中的坚定立场更是体现了他对国家文化的保护和推动作用。通过林则徐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道光年间中国文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