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杨燕青:中医辨证治疗结直肠息肉,6种证型个性化方案
名中医杨燕青:中医辨证治疗结直肠息肉,6种证型个性化方案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结直肠息肉的诊断率越来越高,镜下切除术后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结直肠息肉效果显著。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名中医杨燕青主任在中医治疗结直肠息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成效。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杨燕青主任发现中医治疗肠息肉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还能减少复发几率。他的治疗方法主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处方。此外,他还强调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提倡综合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杨燕青主任的背景与成就
杨燕青主任系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共党员,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名中医,入围2020上海好医生评选。作为第一负责人,他先后完成“浦东新区名中医继承人建设项目”“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学术共同体”“肠息肉中医临床特色优势品牌培育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名中医”等市局级课题7项;执行主编与参编著作9部;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发表核心学术期刊23篇。2020年成立浦东新区杨燕青名中医工作室。从医20余年,擅长脾胃病、肺系病、虚劳病等治疗,技术高超,治愈疾患无数。
中医对结直肠息肉的认识
中医认为直肠息肉是“肠蕈”“症瘕”“肠癖”“息肉痔”“樱桃痔”“伏梁”等类病症。古代典籍中未有此病名,但结直肠息肉的相应症状多有提及,如《灵枢·水胀》提到:“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外科正宗》记载:“蕴毒结于内脏。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外科大成》曰:“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注臭水,此无法治。”《济阴纲目》曰:“肠蕈乃寒气客于大肠,与胃相搏……蕈延日不久,息肉乃生。”
病因病机
《疮疡经验全书》记载:“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食,恣食肥腻……任情醉饱,耽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已耽着,久不大便,遂致阴阳不和。”《医宗金鉴》记载:“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见自古以来正虚邪实是各医家认可的病机根本。当代各家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具体层面的认识与治法。
证型分类与治疗方法
杨燕青主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结直肠息肉的病因皆为脾虚所致的气血阴阳失衡,从而产生痰滞、气郁、湿热、瘀阻、寒凝等实邪的病理产物积累,致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进而刺激组织自行增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津液输布不利,可见痰瘀湿阻,亦可传肝生郁,郁则气滞,气滞则生热化火,进而化为湿热、血瘀等症。此病为虚实夹杂互见,本虚标实。虽病在肠道,却同时与脾胃、肝胆乃至肺肾皆有关联。临床上常见有脾虚气滞,湿热蕴结,瘀毒内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分论如下:
脾虚气滞证:症见腹胀腹痛,肠鸣辘辘,食少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便溏稀薄,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濡滑。主方:补中益气丸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木香、陈皮、八月札、柴胡等。
湿热蕴结证:症见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粘稠恶臭或带有血便,纳少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主方:白头翁汤合小柴胡散加减。常用药:白头翁、败酱草、红藤、马齿苋、黄柏、薏苡仁、黄芩、半夏等。
瘀毒内阻证:症见腹胀腹痛拒按,憋闷不适,不思饮食,甚则可扪及腹部包块,大便粘液脓血,舌质紫暗有瘀斑,舌底静脉曲张,苔薄黄,脉弦或涩。主方: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 当归、桃仁、乌药、赤芍、香附、丹参、枳壳、生地、川芎、生薏苡仁、半枝莲、红藤、藤梨根、败酱草等。
脾肾阳虚证:症见腹中隐痛绵绵,喜温喜按,得温则减,畏寒肢冷,乏力困倦,面色少华,食少纳差,大便稀溏,五更泄泻,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主方:四神丸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麻黄、细辛、附子、白术、肉桂等。
肝肾阴虚证:症见五心烦热,盗汗潮热,口苦咽干,眩晕耳鸣,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主方: 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 生地、山茱萸、熟地、知母、黄柏、丹皮、泽泻、白芍、五味子、麦冬、南沙参、枸杞子、野葡萄藤、半枝莲等。
气血两虚证:症见乏力神疲,面色㿠白,口干舌燥,心烦,食欲不振,或反复大便带血,或大便稀溏,舌红少苔,脉细弱。主方:沙参麦冬汤合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熟地、黄精、川芎、当归、南沙参、太子参、麦冬、白术、白芍等。
论治特点
升降通调:行津导滞结直肠息肉多属阴证,常规情况下几乎无明显症状,故部分病患可见大便细,脘腹胀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多以温和治法为本,随证施治。结直肠统称大肠,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主津,称之为“传导之官”。病机初起多为痰湿气滞,气机不通,水道不调,瘀阻肠腑,令大肠传导失司,运化失职,肠络受损,迫血妄行,故见以上症状。久滞则郁,郁而生热,湿热互结。又可见口苦咽干,大便不爽,不思饮食等症。进而久病则虚,虚实夹杂。增加了辩证的难度,需要大量经验的辨识。痰湿滞于五脏,则三焦水道不调,气机不通,上可见痰多咳嗽,中可见脘腹胀满,下则大便粘腻。五脏亏虚则运化、纳气与温煦功能低下,出现气虚乏力、纳差食少、畏寒肢冷、大便溏稀甚则一日多行等虚与冷表现。此虚实之象,皆因三焦受阻。《素问》云:“百病生于气。”气机失常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故吾师常以小柴胡汤、枳术丸、升降散等为底方,加减辩证施治。吾师常云,必须审其病证,明其病理,对疾病需要多角度思维,脏腑辩证、六经辩证、三焦辩证等综合运用。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代表方,尤能体现中医思维的多角度治疗法则。小柴胡和解少阳,少阳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正胜相争,表里互拒,对应六经辩证;药性归经肝胆,对应足太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二经络又贯穿全身,体现了三焦辩证与脏腑辩证。方中柴胡入胆经,泻少阳之邪,疏泄气机,解郁散滞;黄芩为苦寒之物,亦入胆经,泻少阳之热;柴胡能升散,黄芩可苦降,有升有降,三焦疏通,无论痰、水、气、瘀、热,皆可攻破,虚实各症均可缓解、消散。
重在健脾:《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脏六腑……脾为之卫。”脾胃具有保卫机体、抗邪防病的作用。在治疗肠息肉时,杨燕青主任强调健脾的重要性,认为脾虚是导致肠息肉发生和复发的关键因素。他常常在处方中加入健脾的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等,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临床效果
杨燕青主任的治疗方法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还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表示:“经过杨主任的中药调理,我的肠息肉症状明显改善,复查时发现息肉已经缩小,而且再也没有复发。”另一位患者也分享道:“我之前做过多次肠息肉切除手术,但总是复发。后来找到杨主任,通过中药治疗和调理,现在已经两年没有复发了。”
杨燕青主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特点,还充分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和预防复发方面的优势。他的经验为中医治疗肠息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