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故事演变:白素贞如何从妖精变成爱情女神
白蛇传故事演变:白素贞如何从妖精变成爱情女神
“素贞我本不是凡间女,原是峨嵋山一蛇仙。”我是白素贞,生于四川省青城山,是一条修行千年的白蛇。或许是在《白蛇·缘起》《新白娘子传奇》《青蛇》《白蛇传》这些作品中,是我与你们的第一次见面。
作为一条蛇,从简简单单的爬行动物,演变为后来追求爱情的人类,我的形象来自于人类对不可验知事物的伟大想象。最初,我曾经是吃人的精怪,后来,我成为了充满人性的魅力女性,中国历史上千年,在创作者的笔下,我正在被“修行”,我的人设不断翻转变更,我的前世今生,请听我慢慢道来……
渊源初现:古典传奇中的骇人蛇妖
在唐人传奇集《博异志》中,长安人李黄偶遇“有绝代之色”的“白衣之姝”袁氏,一见钟情,随之入府小住三日,归家时即感身重头旋,不几日竟全身溃烂化为血水,只剩一颗头颅。李黄家人听闻他曾有一段“艳遇”,便赶到事发之地寻旧宅所,而那袁氏的居处自然只是一座空园,附近居民说,总有一条“巨白蛇”盘桓在园中的皂荚树下。在这个故事中,袁氏身旁还有一位“青服老女郎”,乃“白衣之姨”。《李黄》是否为“白蛇传奇”的起源,尚有争议,而白、青二女与一青年男子的人物架构,此时已有雏形。
瞧,这一版本的我遭遇了BE(即bad ending悲剧结局),那个时代的人类,把我当成妖族,作为蛇妖的我,美貌令人倾倒,但结局却是骇人听闻。李黄被我妖魅迷惑,最终命丧黄泉,只剩下一个怨魂不散的头颅。当时的我,更多被视作对人类有潜在威胁的存在。这个时候的我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强调戒贪欲和警惕异类的思想。
西湖三塔:宋代话本中出现了男主
“白蛇传奇”起源的另一说来自宋人话本《西湖三塔记》,出自明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故事的主人公奚宣赞在西湖断桥边的四圣观附近偶遇并收留了迷踪失路的女孩儿白卯奴,由此与白卯奴之母、白衣娘娘相识,并在四圣观侧首的小楼中共度欢期。后奚宣赞遭遗弃,性命堪忧之时,白卯奴念当日收留之恩救其性命,奚得以归家。不想一年后,奚又被这伙妖精所捉,幸得奚之叔父、在龙虎山修道的奚真人所救。奚真人法力高强,使三只妖精现了原形:白卯奴乃是一只乌鸡,白衣娘娘是条白蛇,专替她们办事的婆子是只獭。奚真人将之封入铁罐,埋至湖底,在湖上造了三座石塔以镇三怪。
到了宋代,我的故事才有了真正的男主。《西湖三塔记》中,我被称为白衣娘娘,这也是我首次与杭州西湖紧密相连。我与奚宣赞(对,没错,这是男主最初的名字)有缘相识,他并非我命中注定的恋人,而是一段“恩怨情缘”的引子。同样,这个故事又是BE(即bad ending悲剧结局),我与奚宣赞并没有圆满的结局。奚宣赞的叔叔奚真人把我和我的好朋友变回了原形,于是小乌鸡、小獭以及小白蛇的我被识破真身,镇压在了西湖底的石塔下,一人一塔,分配平均。这段经历表明,那个时代的我们依然处于被打压和被惩戒的地位。尽管救命恩情在当时十分动人,但人妖殊途的界限还未被突破。
相较于《李黄》,《西湖三塔记》的故事架构与人物信息显然与后世的“白蛇传奇”贴合更密: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的西湖断桥边,奚宣赞家住临安府涌金门,与其缔结良缘的白衣娘娘美如天仙,真身乃是白蛇。奚宣赞与妖精们的缘分起于营救,白卯奴正因谨记奚宣赞的“救命之恩”,方才一次次从母亲手中救其性命。而最终镇压妖精的西湖三塔,或许在后世传说中演变成了距“三潭印月”不远的雷峰塔。巧合的是,《(淳祐)临安志辑逸》记载,南宋高宗建炎末年,当地官员想拆毁破败的雷峰塔,用其材料修城,而雷峰塔下忽然出现一条盘桓不去的巨蟒,官员由此打消了拆塔的念头,雷峰塔得以保全。这些史料,林林总总,将蛇(蟒)、塔(西湖三塔、雷峰塔)、西湖断桥、救命恩情等元素串联起来,为后世文人妙手著书时平添了一分灵感。
警世通言:谢谢冯梦龙让我拥有爱情
收录在《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让“白蛇传说”的故事轮廓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愈发鲜明。在这里,主人公许宣是个药铺伙计,他与携小青游湖的白娘子偶遇、定情,但也由此吃了两次官司。法海识出此美女是蛇精,向许宣告知真相,许宣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要法海收他做徒弟。金山寺的法海及时赶到杭州收妖,救了许宣一命。许宣从此出家,还募资修建雷峰塔以“永镇”白娘子。冯梦龙的故事旨在告诫世人“戒色”之重要,可偏偏这种设定并不受读者喜爱。毕竟,情之一字,永远是世人心头的白月光。
明代的冯梦龙可谓写故事的高手,在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我真的拥有了爱情,虽然又是BE(即bad ending悲剧结局)。但我最想感谢的就是冯梦龙,他赋予我与许仙更具体也更传奇的爱情。这一次,许仙作为普通的药铺小伙计,给了我一个在人间体验爱情的机会。然而,法海和尚的出现,让这一切终究逃不过世俗的约束。他严厉地将我困于雷峰塔下,警示世人“人妖不应相恋”。后世那首《法海你不懂爱》,真想送给这个故事里的他。
这一回,我从单一妖怪形象蜕变成具有丰富情感的个体,依然未能打破被镇压的宿命。
清代演绎:追求爱情让我遍体鳞伤
清代乾隆年间的黄图珌将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为戏曲剧本《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为许、白情缘增添了仙佛前缘,但白娘子依然未脱妖魅害人之性,剧作旨意也是强调人妖有别,彰显对封建制度和正统阶级意识的捍卫。
伶人陈嘉言父女为方便舞台演出,为黄本增添了不少情节,继续丰富着“白蛇传说”的故事体系。
清乾隆三十六年,剧作家方成培为“白蛇传说”再添一城:戏曲剧本《雷峰塔传奇》,这部思想艺术与文学水准较高的戏曲作品让“白蛇传说”成为文艺史上的经典“IP”,使这场人妖之恋更加深得民心。作者删繁就简,突出核心情节“游湖借伞”“仙山盗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状元祭塔”等,将白蛇塑造成追求爱情、矢志不渝、奋勇抗争的白云仙姑,许宣依旧胆小懦弱,负心薄幸,但相较前作,形象已更见丰满。青青是有着千年道行的蛇精,妖气依然,但对白云仙姑忠心耿耿,痛恨许宣薄情。值得一提的是,法海在这部作品中是心存仁善的高僧,他同情白蛇的遭遇,深望其忏悔前愆,也不忍伤害青蛇,毁其千年修行;收服青蛇后,法海在佛祖指引下放了青青,白、青二蛇同升忉利天宫。
清代,我的形象逐渐变得完整和立体。在不同版本的“修行”中,我的故事被继续丰富。方成培是个剧作家,他把我描绘成不屈抗命的白云仙姑,追求自由与幸福。我的好姐妹青青,她忠诚、直率,增加了故事的情感深度。方成培的笔下,法海不再绝对冰冷无情,而是展现了一丝仁慈与宽恕,这让故事增添了一层人性化的思考。
《雷峰塔传奇》之后,“白蛇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我,白素贞,也从最初的骇人蛇妖,变成了一个追求爱情、勇于反抗的女性形象。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关于自由的寓言。
青城山:我的修行之地
青城山,又名青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誉为“第五洞天”和“天下第五名山”。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洞壑幽深,景色优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和道士修行的理想之地。作为我的修行之地,青城山不仅孕育了我,也塑造了我。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创立道教,因此这里被视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青城山的道教文化与我的传说相互交织,为我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在青城山的幽静环境中,我修炼千年,逐渐从一条普通的白蛇,成长为具有人形的白素贞。这里的山山水水,见证了我从妖到人的蜕变。
青城山不仅是我修行的地方,也是我与人间结缘的起点。在这里,我学会了人类的情感,体会到了爱与被爱的滋味。青城山的道教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我,使我从一个单纯的妖怪,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女性。
情侣树:青城山的浪漫见证
在青城后山,有一对被称为“情侣树”的古树,它们并肩而立,枝叶交错,仿佛一对永不分离的恋人。相传,这两棵树原本是一对恋人,因某种原因无法在一起,最终化身为树,永远守护着彼此。这个美丽的传说,与我的爱情故事遥相呼应,成为青城山浪漫爱情的象征。
情侣树的传说虽然没有我的故事那样波澜壮阔,但它以一种静默的方式,诉说着人间最纯真的情感。许多游客来到青城山,都会特意寻找这对古树,许下自己对爱情的美好祝愿。情侣树的存在,让青城山不仅是一个道教圣地,也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地方。
白素贞的故事和情侣树的传说,为青城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浪漫色彩。无论是追寻道教文化的足迹,还是探寻这些美丽传说的源头,青城山都能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当你漫步在青城山的山径上,不妨停下脚步,仔细聆听风中的低语,也许,你会听到我与许仙的故事,也许,你会感受到情侣树间传递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