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生产,周至猕猴桃产值突破81亿元
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生产,周至猕猴桃产值突破81亿元
秦岭北麓,渭水之滨,陕西省周至县素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的美誉。这里,43.2万亩猕猴桃果园绵延成片,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七分之一,年产猕猴桃55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1亿元。然而,这组令人瞩目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周至县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与创新。
从“金周至”到“中国猕猴桃之乡”
周至县,这座拥有两千年建县历史的古城,自古便享有“金周至”的美誉。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周至县曾一度面临交通滞后、产业路径不清的困境,甚至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转折点出现在本世纪初,周至县开始大规模种植猕猴桃。这种原产于中国的水果,不仅适应了周至的地理环境,更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科技创新: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
猕猴桃的生长周期长达数月,易受天气影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周至县气象部门创新推出了全链条智慧化气象服务。从春播到秋收,果农们可以通过“周至天气”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的气象信息,科学安排种植、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活动。
“气象部门的服务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周至县周一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齐平感慨道,“通过他们的指导,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打药,猕猴桃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更令人振奋的是,周至县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猕猴桃气象监测预警系统。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L波段对流层风廓线雷达、猕猴桃实景观测站……一系列高精尖设备,为果农们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今年六月底七月初,周至县出现了连续高温天气,部分猕猴桃出现叶片、果实日灼。得益于气象局的精准预警,果农们及时采取措施,有效保障了猕猴桃的健康生长。
标准化生产:从“各自为战”到“统一标准”
在周至县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站,科研人员正忙碌地进行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工作。这里收集了国内外89个优良品种及当地优株,成功选育出享誉全球的美味系中早熟优良品种——翠香猕猴桃。为了确保这一优质品种的标准化生产,试验站制定了《翠香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并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标准化生产不仅提升了猕猴桃的品质,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周至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道。如今,周至县猕猴桃产业链不断完善,从种植、采摘、分选、包装到销售等环节均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即食猕猴桃的推出,解决了猕猴桃采后需长时间软化的难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贫困县”到“产业兴旺”
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为周至县猕猴桃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4年,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高达69.78亿元,连续十年蝉联猕猴桃类第一名。更令人欣喜的是,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据统计,2023年周至县群众人均年收入达18651元,领先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速。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猕猴桃,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马召镇辛口村党支部书记曾素敏兴奋地说,“以前我们村700多户,一多半都是贫困户,大家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一整天见不到几个人;如今村里模样变了,就像刚出锅的包子,一切都热气腾腾的!”
猕猴桃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兴起。2023年,周至县累计接待游客1770.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7.35亿元。在骆峪镇骆峪村,村民牟芳芳将自家闲置的二层小楼改造成民宿,每逢节假日,小院里总是宾客满座。“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我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好。”牟芳芳笑着说。
绿色发展:从“折腰”到“挺直腰杆”
然而,周至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5年前后,为了追求早上市,许多种植户盲目使用膨大剂和化肥,导致果品质量下降,市场竞争力减弱。“当时,猕猴桃价格从每斤两三元降到三四角,整个产业几乎陷入绝境。”楼观镇西楼村党支部书记杨有民回忆道。
痛定思痛,周至县开始大力实施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推广绿色科学种植。如今,周至猕猴桃不仅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更成为了绿色生态的代名词。2021年,周至猕猴桃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成为西安唯一入选的农产品。
“周至猕猴桃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支撑。”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双轮驱动,推动猕猴桃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