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草衔环:古人的善恶有报传奇
结草衔环:古人的善恶有报传奇
“结草衔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善恶有报故事,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组成。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古人对于善恶有报的信仰,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结草:孝顺与善行的回报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小妾祖姬,但可惜的是,这位祖姬没能给魏武子生下一男半女。魏武子临死前,对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小妾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好有个伴。”
在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这是贵族们身份荣誉的象征,所以魏颗当即就答应了父亲要求。但是,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却并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对此,魏颗的弟弟非常不爽,他责问哥哥为什么不遵守父亲的临终之愿,魏颗却回答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志是不清醒的,父亲生前这般宠爱这个小妾,如果他神志清醒,断不会让其陪葬。”
后来,秦桓公派遣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率军前去迎战。
当时杜回率惯战者数百人“下砍马足,上劈甲将”,可谓神勇无敌,魏颗便在青草坡设伏将杜回诱致此地,展开大战,双方正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出现在战场上,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结果把杜回绊倒,魏颗因此活捉杜回,秦军大败。
当天夜里,魏颗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那个老人对他说:“我是祖姬的父亲,特来感谢您救女之恩,今天结草以助,是为了替女儿祖姬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将军当世世显荣,子孙贵为王侯,无忘吾言。”
后来魏颗活捉秦国大将杜回有功,被晋国君主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魏颗的后代以祖上封地为姓,称令狐氏。再后来,人们就将这个典故称之为“结草报恩”,或者“魏颗结草”,这也就是“结草”的由来。
衔环:善待生灵的回报
东汉时期,九岁的杨宝有一次在华阴山玩耍,看到一只黄雀被一只老鹰咬伤坠落在地,被蚂蚁包围着,杨宝见小黄雀很可怜,赶紧上前去把小黄雀捧在手心里,抱回了家,放在巾箱中。
这黄雀只吃黄花,杨宝便每天精心地喂养着小黄雀,差不多过了百日,小黄雀不仅伤完全养好,而且还羽翼丰满,杨宝便让它振翅飞走。
当晚,杨宝正在秉烛夜读,一个黄衣小童突然来到杨宝的面前说道:“我本是西王母的使者,奉西王母的使命前往蓬莱仙岛。可是在半路上,不幸被鹞鹰所伤,多亏你救了我,我非常地感谢你。”
言毕,小仙童拿出了四枚晶莹洁白的玉环送给杨宝,说道:“它可保你的子孙四代人都位列三公,且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说完,黄衣小仙童就不见了。
后来果不其然,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位列朝廷的三公之位,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因此,后世人就将这个典故称之为“衔环报恩”。再后来,人们又将这二典故合成一句,叫做“结草衔环”,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结草衔环”这两个故事,一个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恩义,一个展现了人与自然生灵的和谐。它们共同传递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善行终将得到回报,无论是对人还是对自然,我们的每一个善举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给我们。这种信念,不仅塑造了古人的道德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