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磷虾捕捞量居全球第二,但产业短板亟待补齐
中国南极磷虾捕捞量居全球第二,但产业短板亟待补齐
南极磷虾,这种体长仅3-5厘米、体重不超过2克的微小生物,却被誉为“海上金矿”,其蕴藏量高达10亿至30亿吨,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动物。它们不仅在南极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还因其富含高蛋白、高磷脂的特性,成为全球竞相开发的海洋资源。
南极磷虾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为鲸鱼、企鹅、海豹等众多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一头25米长的蓝鲸,每天就需要消耗约4吨的磷虾。同时,南极磷虾富含优质蛋白和磷脂,一只磷虾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5克牛肉,还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这些特性使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当前开发与保护现状
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年捕捞量约为40万吨。中国于2009年开始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捕捞总量已达60多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仅次于挪威,成为全球第二大捕捞国。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南极磷虾产业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面临的挑战
技术装备落后: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船多为改造的二手船,捕捞和加工技术与挪威等国存在差距。例如,磷虾捕捞后需要立即进行冷链或加工,以防止虾肉自溶。而中国早期采用的集装箱运输方式,箱内温度只能达到零下18摄氏度,无法满足磷虾的储存要求。
产业链不完善:虽然山东等地已初步建成南极磷虾产业链,但仍存在企业分布分散、主营业务单一等问题。相比之下,挪威等国在磷虾捕捞、加工、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市场监管不足:南极磷虾产业部分监管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变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当前我国南极磷虾油终端市场主要集中在凝胶糖果剂型,占据95%份额,而软胶囊产品在国内仅限于药品和保健食品范畴,限制了南极磷虾油的市场推广。
基础研究薄弱:在磷虾资源研究、船载捕捞、陆基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等方面,行业整体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例如,挪威Aker公司几乎垄断国际市场,并不断进军国内市场。
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推动南极磷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南极磷虾产业创新联盟,集聚国内外船舶制造、捕捞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制药等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创新。重点突破南极磷虾船舶装备技术、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协同高端海洋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研发攻关,推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完善产业链条:借鉴挪威等国经验,发展从捕捞到加工、研发、市场开拓的全产业链模式。例如,山东已初步建成南极磷虾产业链,其磷虾油产量占全国磷虾油产量50%,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提升监管水平:调整对南极磷虾油保健食品中砷的要求,加快南极磷虾油产品保健食品批号审批效率,为宣传和科普提供保障。同时,加大对南极磷虾油产品质量、品质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法商贩。
培养专业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南极渔业复合型人才。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磷虾船舶制造与研发、生态捕捞技术、低碳冷链物流、海洋生物制药、磷虾企业品牌建设等多个领域,对标国际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南极渔业资源保护活动,尊重生态平衡、经济规律和国家利益,稳妥有序推进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对磷虾产业的国际发展趋势、优秀国际案例、发展模式的跟踪和分析,深入研究并逐步完善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控南极磷虾捕捞渔船规模,发展南极磷虾绿色船舶,做好国内磷虾产业发展布局。
南极磷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影响着全球食品和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南极磷虾捕捞国,需要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完善、市场监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南极磷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维护这片“海上金矿”的可持续利用,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