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春联,福建特有年俗背后的抗倭记忆
白额春联,福建特有年俗背后的抗倭记忆
白额春联,是福建及周边地区特有的春节习俗,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在红色春联的顶部留有一截白色或绿色的边框。这种看似简单的色彩搭配,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历史溯源:抗倭记忆的凝结
白额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倭寇频繁侵犯福建沿海地区,莆田等地的百姓深受其害。据《东里黄氏族谱·刺史黄公迁居述》记载,明代倭寇11次侵掠莆田,是福建受祸最为惨烈的地区。面对倭寇的残暴行径,福建人民奋起反抗,与倭寇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抗倭斗争中,福建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记载,仅莆田一地,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有超过5万人战死。倭寇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砍头、开膛、破肚,甚至烹食孕妇,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面对如此残暴的敌人,福建军民没有屈服,而是用尸体垒砌城墙,与倭寇血战到底。
在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支援下,福建军民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它凝聚了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牺牲。为了纪念那些在抗倭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先辈们,莆田等地开始在春联的顶部留出白色边框,以示哀思和纪念。这种独特的春联形式,从此成为福建春节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象征
白额春联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更凝结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先辈们为保卫家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福建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这种习俗不仅仅在福建流传,广东、广西等地也有类似的传统。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倭寇或日本侵略军的侵扰,白额春联成为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先烈的缅怀。
当代传承:传统文化的延续
进入现代社会,白额春联的习俗依然在福建等地延续。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这种独特的春联,将其贴在大门两侧。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节日的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白额春联的存在,让我们在欢度春节的同时,也能时刻铭记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副春联,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当今和平年代,这种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让白额春联继续在每年的春节绽放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