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山东首例!新一代3.0T核磁兼容ICD成功植入
全国首批、山东首例!新一代3.0T核磁兼容ICD成功植入
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植入了3.0T核磁兼容双腔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这是全国首批、山东省首例该类型ICD植入手术,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患者情况
该患者为70岁男性,有反复室速、室颤病史。2024年12月9日,患者突发晕厥、意识丧失,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经紧急电复律后恢复。进一步检查显示,患者存在左心室扩大、心功能减低(LVEF 28%)、多源性室性早搏等严重心脏问题。
手术过程
心血管内科姚辉臣主任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决定为患者植入新一代3.0T核磁兼容ICD。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通过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植入除颤起搏电极导线,各项参数测试良好。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已康复出院。
新一代ICD的优势
与传统ICD相比,新一代3.0T核磁兼容ICD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VFTA算法:新型恶性心律失常检测算法,能够精准监测心律变化,自动调整除颤设置,有效避免误放电和漏诊。
核磁兼容性:3.0T核磁兼容设计,患者在植入后仍可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查,不影响后续诊疗。
体积小巧:体积不足5厘米,重量不到80克,但功能强大,能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
专家评价
姚辉臣主任表示:“新一代3.0T核磁兼容ICD的应用,让医生能够更安心地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VFTA算法作为行业领先技术,大大提高了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性,减少了误诊和漏诊的可能。对于高危患者而言,这项技术的及时有效除颤意义重大,能够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心血管疾病防治科普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我国心源性猝死年发病率大约为41.84/10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年,是全世界发生心源性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
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手段,它集起搏和电复律功能于一体,能自动识别并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是此类患者的最佳选择。与普通起搏器相比,ICD不仅能进行除颤和起搏,还能随时进行体内除颤,终止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被誉为患者的“守护神”。